Top

西安抗战印记:红星照耀育才路

来源:西安日报 时间:2025-08-29 06:45:39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cdd1113a-4410-40dc-8194-1e189a9c2f1a.jpg

校园内的“延安石”

935e718f-4783-438e-9d15-1413b1034d3e.jpg

西安市育才中学

  在西安的教育图谱中,位于兴善寺东街115号的西安市育才中学有着特殊的分量——它不仅是一所教书育人的学校,更是一处承载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地标”。其前身就是被誉为“红色摇篮”的延安保育小学。

  八十余载岁月里,革命传统与育人初心在这里代代相传。

  校园“四景”里的红色基因

  “育人育才”“奠基未来”,学校大门两侧的红色标语彰显着学校的育人宗旨。

  “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前身是被誉为‘红色摇篮’的延安干部子弟小学,1937年由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在延安创建,后来被称为延安保小。”学校办公室主任王辉娓娓道来。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抗日战争开始,大批党员干部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作战,子女留在后方无人照管。为了照顾这些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党中央决定创办收留干部子弟和烈士遗孤的学校,这就是西安育才中学的前身——延安保育小学。

  “1949年前后,学校一部分迁入西安。1950年,由彭德怀选定学校现址。1983年,经由习仲勋批示,学校更名为西安市育才中学。”王辉介绍说。

  走进校门,红色基因流淌在校园的角角落落,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育才“四景”。

  特立园是育才“四景”第一景,园内伫立着徐特立先生的雕像,他倡导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淳朴为美,而这些思想最后形成了“保小精神”。

  第二景是校园的育才亭,上面有原《红旗》杂志编辑、育才校友浩然先生为育才中学题词“育才”二字。亭外有一面“城墙”和一孔“窑洞”,两处景观遥相呼应,寓意着育才中学从延安到西安的发展历程。

  第三景便是校园的主路“成长大道”,这条路共长100米,道路正中间镶嵌着12块大理石,记录着育才中学80多年发展历程中重要的12个节点,两侧有两条黄线,寓意着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两条主线。

  穿过成长大道,第四景“延安石”豁然出现在眼前。石头上刻写着毛泽东主席写给育才中学的前身——延安保小的题词“为教育中华民族的新后代而努力”。

  红色长廊里的烽火岁月

  每逢新生入学,孩子们都会聚到学校的“赓续红色血脉,铸魂时代新人”红色长廊中。高年级的小小讲解员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领同学们深入了解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岁月。

  “学校自诞生之日就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毛主席为保小师生题词‘又学习,又玩耍’,这正是如今我们学校‘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雏形。”王辉说。

  漫步文化长廊,墙面上一幅幅黑白照片呈现出延安保小时期的学校状况。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教具,老师们就学着自制葫芦琴、风向标。而在艰难的生活中,孩子们也展现出超乎年龄的坚韧——照片上‘保小四伙伴’中这位低年级小朋友,在一次连夜转移中,裤子鞋子全磨烂了,但他依旧表现勇敢,带头前行。他就是后来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

  “这张照片上的文字记录着战时学校的课程安排,即使是抗战最吃紧的关头,学校也坚持严格的教育教学活动。那个时期已经形成了国语、算术、史地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王辉介绍道。

  一代又一代的育才人把“使命 责任 担当”作为校训,以“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特色学校”为办学目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校友墙上,李铁映、马凯的照片跃然眼前。

  “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收获颇多

  多年来,西安市育才中学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全力打造“育才特色”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利用入学教育、班会、晨会、演讲、歌咏比赛等方式宣传校史,传承红色基因;和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创建“新时代学生宣讲团”,凝聚青春力量,筑牢红色信仰;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百日冲刺、成人仪式、毕业年级启动仪式等活动教育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到延安、北京进行“寻根之旅”,是学生们每年都非常期待的。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通过馆藏文物、历史照片系统了解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奋斗历程;在小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延安育才学校校史馆;来到南泥湾实践基地,同学们除草、施肥、浇水、种土豆、压饸饹……投入到劳动实践中,践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走进革命圣地延安,我聆听着历史的回响,对伟大的延安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当年正是在这里,革命浪潮酝酿奔涌。在如今物质日益丰裕的年代,精神坐标的明晰与使命担当的自觉尤为珍贵。延安精神会永远照亮我,它不只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我们星夜兼程奔向未来的灯塔。”离别延安,杨艺馨同学写下如此感言。

  育才中学依托自身红色基因,精心构建了多元育人课程体系——开设红色德育课程、学科探究课程和实践创新课程。2022年,学校创建“周恩来班”,在教育中渗透求学精神、科学精神和报国精神,让孩子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探索精神,激发鸿鹄之志。

  文/图 记者 拓玲



来源:西安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