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好风景到好“钱”景 商洛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9-01 07:02:59 编辑:宁姝媛 作者: 版权声明

8月20日,在丹凤县棣花古镇,游客在千亩荷塘间划船。

本报记者 王佳伟文/图

8月26日,在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的岭源柳家民宿,李双双一家正忙着为研学团队准备午餐。2019年,李双双从西安嫁到柞水,便扎根秦岭做起民宿,将发展方向定位为研学、团建游,如今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

“由于发展旅游业,当地村民的生活改善了很多。”李双双说。

如今,朱家湾村超过80%的人口从事旅游业。“我们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几万元发展到去年的7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32665元。”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说。

商洛全域处于秦岭腹地,有天然的生态优势。近年来,商洛市在秦岭地区率先开展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探索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步伐,推动绿水青山“好颜值”向金山银山“好价值”转变。

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选择了全国12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商洛市是试点地区之一,成为西北唯一的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点绿成金 促进产品增值

8月21日,在距离朱家湾村50公里外的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耳农齐荣华夫妇正在采摘木耳。良好的生态为木耳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木耳一年比一年长得好。我们一年能收入5万多元。”齐荣华说。

近日,产自金米村的1000公斤干木耳通过海运发往迪拜。这是柞水木耳首次销往中东市场。

“这是继销往乌兹别克斯坦之后,金米村木耳第二次走出国门。相信我们的木耳出口会实现常态化。”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高兴地说。

除了柞水木耳,洛南县以核桃全产业链发展为切入点,创新供应链和产业链,核桃栽植面积、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十,建成全国首家以核桃单品大宗交易为主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西北核桃物流园,并发布全国首个核桃价格指数。

近年来,商洛始终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路子,让好山好水为山地有机农产品增值,使群众在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中共享生态红利,全市72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变废为宝 引领工业转型

在陕西岭南佳泰建筑节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产自商洛本地的硅质尾矿、脱硫石膏经历着神奇蜕变——它们与粉煤灰搅拌成浓稠浆体,经高温高压蒸养、切割成型,最终变成轻若泡沫却能够抗压、抗折的板材。

“我们车间像个‘消化系统’,生产过程中连边角料都能回炉再造,真正达到零废弃。”陕西岭南佳泰建筑节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勇指着原料罐说。

“我们每年可消耗硅质尾矿20万吨、粉煤灰3万吨、工业石膏2万吨。尾矿综合利用率60%,原料本地化利用率超90%。”马勇算了一笔生态账,通过“吃干榨净”尾矿和工业废渣,公司不仅生产成本降低了10%,还减少了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年节约尾矿库维护费用超千万元。

商洛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61种。国家24种战略性矿产中,商洛有13种。近年来,商洛紧扣绿色循环发展,大力推进工业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一手推进矿山规模化、绿色化、延链化、安全化、数字化“五化”转型,一手抓尾矿资源“吃干榨净”综合利用。

最终,商洛将矿产品转化为新材料、新化工、新能源、新高科技产品,打造新材料、绿色食品和健康医药等产业集群,实现其生态价值。

这种“循环+变废为宝”模式,为资源型地区特别是矿产开发集中区域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样板。

康养休闲 孕育美丽经济

今年入夏以来,商洛市商州区刘湾街道张峪沟东坡院子康养度假农庄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黛瓦白墙的民宿小院错落有致。开放式阳台上,游客或赏丹霞地貌,或沏茶小憩。

“我们规划了22个旅居空间和9个餐饮空间,配备了接待中心、书吧、咖啡厅等设施。晚上还在露天广场准备了烧烤和草坪电影。”东坡院子负责人罗雅匀介绍,“我们打造东坡院子,就是想做城市边的诗意空间,既保留张峪沟的自然本色,又融入商洛本地文化。”

目前在商洛,山阳天竺山森林康养基地、丹凤葡萄酒罐民宿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山水游养、气候怡养、医药疗养、文化静养等美丽经济呈现出链式裂变效应。

如今,商洛生态产品价值工作实现了从“机制构建”向“价值转化”的突破。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立法列入商洛市人大年度计划。”商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小宁介绍,丹凤与南京达成“零碳会议”碳票交易意向;柞水终南山寨获VEP项目贷4000万元;商洛绿色信贷余额200.76亿元,同比增长11.4%。“绿水青山”正通过碳交易、绿色金融等路径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经济成为产业升级新引擎。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