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9-01 07:07:40 编辑:宁姝媛 作者: 版权声明

8月20日,陕西省紫阳县益品源茶业有限公司员工在加工绿茶。   本报记者   杨光摄

本报记者 杨光 通讯员 储茂银

8月20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在位于紫阳县城关镇和平村的陕西省紫阳县益品源茶业有限公司,富硒茶园已响起阵阵沙沙声。几名茶农指尖翻飞,将带着露水的嫩芽收入竹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这片北纬32度的山地,因土壤中天然富集的硒元素,孕育出独特的紫阳富硒茶。如今,这种曾藏在秦巴深山的“土特产”,正沿着一条贯通产销的产业链,蝶变为茶叶年产量超万吨、年综合产值近70亿元的“潮商品”,书写老产业焕发新活力的振兴故事。

筑牢根基

从零散种植到标准基地

“过去,村里人大都是凭着老经验种茶。现在不一样了,有了专家指导,全得按标准来种。像我家这20亩茶园,从施肥到采摘全都是按照规范在操作。”焕古镇大连村一组茶农郑学兵蹲在自家茶园里,手里捏着一片刚采摘的茶叶,向记者展示叶片的完整度。

“富硒是紫阳茶的核心优势,但多年来分散的种植模式让品质难以稳定。这就像一串珍珠,如果线不结实,珠子再好也成不了精品。”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谢立安解释。为此,紫阳县从2018年起推进“茶园革命”,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零散茶园整合为连片基地。

在标准化建设中,紫阳县委、县政府连续打出“组合拳”:划定26万亩富硒茶核心产区,严禁使用高毒农药;建立土壤硒含量动态监测网,给每个茶园制作“硒含量身份证”;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团队驻点指导,推广有机肥替代、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截至目前,全县标准化茶园面积达10万亩,带动80%以上茶农规范种植。

“去年,茶叶亩产提高了10%,收购价每斤涨了十来块钱。这一涨一升,多挣了不少。”郑学兵算起账来满脸笑意。

标准化提升了茶叶产量,更让紫阳茶有了“品质底气”。2023年,紫阳富硒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升级认证,检测指标从18项增至36项,成为全国富硒茶领域的品质标杆。

打通脉络

从深山好茶到热销茶品

“请大家看过来,这茶汤清澈明亮,入口有兰花香,它来自中国富硒茶之乡——紫阳!”镜头前,主播小李向直播间里的粉丝介绍产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紫阳县曾长期面临“好茶卖不出好价”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政府组建茶香营销专班,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线上,与京东、抖音等平台合作,培育200余名“茶主播”,年直播带货超3000场;线下,在北京、兰州等城市设立紫阳富硒茶体验馆,举办品鉴会、推介会50余场。

“以前,我们的茶叶靠批发商上门收;现在,我们自己能直接触达消费者。”紫阳县焕古镇茶叶合作社负责人、紫阳县焕古镇焕茗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变双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说,“最远的订单来自乌鲁木齐。客户说喝了我们的富硒茶,睡眠都变好了。”

如今,紫阳茶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30个省市,线上销售额占比15%,较5年前提升了8个百分点。

延链补链

从传统茶叶到创意产品

在紫阳县城关镇塘么子沟村茶业协会,一款形似小青柑的新产品吸引了记者。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用当地出产的小金橘生产的金橘茶,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

记者发现,一旁的展柜里,除了桂花红茶、陈皮白茶等茶品,富硒茶月饼、茶叶面膜等“创意产品”琳琅满目。

“老产业要想焕发出新活力,就必须打破‘就茶卖茶’的固定思维!”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聂旺介绍,紫阳茶如今已从单一的饮品拓展为“茶饮+食品+文创+康养”的产业集群。

家里种茶、厂里上班、景区摆摊,一年收入8万多元。红椿镇村民陈世翠一家的生活,是当地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缩影。

陈世翠的丈夫在茶园务工,儿子在茶叶加工厂上班,自己则在茶旅景区售卖土特产,一家人的生活与茶产业紧密相连。伴随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紫阳县的乡村面貌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截至目前,全县茶企、茶厂已达446家,其中获SC认证(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的达146家;全县茶叶专业村56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带动3.2万户农户从事茶产业,户均年增收3万元。曾经的贫困户中,80%通过种茶、制茶脱贫增收。”聂旺说。

从标准化基地里的“绿色希望”,到直播间里的“指尖经济”,再到创意工坊里的“跨界融合”,紫阳富硒茶的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这一片片小小的绿叶,不仅承载着秦巴山区人民的希望,如今还以更鲜活的姿态香飘远方。

正如当地茶农常说的:“每一片茶叶里都藏着紫阳的密码,解锁了它,就打开了好日子的大门。”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