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陕西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

要闻 陕西日报 2025-09-01 07:06:17
A1 A2 A3

李兵 陈红 任杰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陕西在政治和战略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既是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又是支撑全民族抗战的稳固后方,还是抵御日军西进的斗争前沿。三秦儿女以巨大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以誓与民族共命运的责任担当,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竭力支援抗日前线,用血肉之躯铸成钢铁般的黄河防线,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

全民族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洛川会议、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党的七大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实践,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源地。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中共中央采取切实措施,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第十七路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36年冬,西北大联合局面初步形成。12月9日,西安万名学生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游行请愿活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坚定了张学良和杨虎城逼蒋抗日的决心。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经过多次谈判沟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地。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城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制定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任务和政策。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等十项基本政治主张,是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持久战军事战略方针的阐发地。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针对日本对华策略的调整和国民党政府妥协倾向,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实际,在延安创作了《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大批重要理论著作,科学阐述了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的问题,科学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指明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完整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优势、生长自己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等,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支撑全民族抗战的稳固后方

为赢得抗战胜利,陕西军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竭力支援抗日前线,培养了大批抗战干部,成为支撑全民族抗战的稳固后方。

大力开展抗日救亡群众运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掀起抗战高潮。1937年7月10日、12日,中共陕西省委相继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事件告西北各界同胞书》《关于日本进攻平津与党的任务及工作的指示》,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加紧进行抗战的宣传鼓动工作和抗日人民的组织工作。在各方努力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工厂,陕西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热潮,广泛开展了募捐、义演、义卖、慰劳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捐献一日所得运动”“募集钢丝麻袋运动”等。抗日救亡团体也纷纷成立,据不完全统计,到1938年,中共陕西组织领导建立的较大抗日救亡团体有15个,成员近4万人,创办了《老百姓》《西北文化日报》等20多种报刊。其中由中共陕西省委妇女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的陕西妇女慰劳分会,在陕西国民党统治区35个县建立了妇女慰劳会支会,她们募集物资,救护伤员,慰问抗日军队,成为抗日救亡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抗日救亡活动,在宣传抗日、团结抗日、唤醒民众爱国热情、积极支援抗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供后勤供应支援抗战前线。陕甘宁边区和陕西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积极在后方加紧生产、踊跃支前。据不完全统计,陕甘宁边区缴纳救国公粮100多万石,支前154万多人次,组织150多万匹牲畜运送物资,做军鞋20多万双。陕西国民党统治区纳粮数及人均负担均超过全国其他省,从1941年至1945年赋粮征起占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总数的7.7%,全国纳粮各省平均每人负担0.574石,而陕西人均达1.564石。其中1944年,后方15省捐纳田赋的比例不及4%,而陕西竟高达10%以上。陕西工商业界也坚持生产,保障军需民用,支援抗战前线。如上海内迁宝鸡的申新纺织厂在长乐塬脚下建成窑洞工厂,每年生产棉布12万至16万匹,制成军装后运往抗战前线;著名实业家韩威西、薛道五等人于1937年创办西北化学制药厂,最发达时可生产药品500余种。同时,陕西还接纳了300多万难民和流民,占到当时全省人口的1/3。三秦儿女团结一心为抗战人员提供了后勤保障。

输送大批兵员和培养抗战人才。陕甘宁边区前后总计动员3万多名青年参军,仅延安市、延安县的参军人数已占到市、县总人口的10%。陕西国民党统治区约937万人,累计征兵115.6万余人,连同志愿兵等兵员在内,全省共训练壮丁160万人以上。按当时陕西总人口计算,不到9人中就有1人应征。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20多所干部学校,为人民军队和各抗日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数万名军事、政治干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名义,在国民党统治区泾阳县安吴堡创办了一所战时青年干部学校,即安吴战时青年训练班,培养了1.2万余名学员,分别输送到延安、前线、敌后根据地、国民党友军、爱国青年团体等,直接投身抗日战场或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国民党也分别在汉中和西安创办了黄埔军校第一分校和第七分校,共计培养5万多名军事人才。可以说,陕西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培养抗战人才的重要基地。

抵御日军西进的斗争前沿

日军全面侵华后,华北、华东、华中相继落入敌手,巩固西北、西南大后方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尤其是1938年日军侵入山西、进逼潼关后,陕西不但是抗战的后方基地,而且是守卫黄河抵抗日军西进的前沿阵地,因此成为日军飞机轰炸、炮火攻击的重点地区。为抵御日军西进,巩固西北和西南大后方,陕西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

奔赴抗战前线直接对日作战。全民族抗战中,国民党陕军孙蔚如部第三十八军(后改为第四集团军)、高桂滋部第十七军、高双成部第二十二军、冯钦哉第二十七路军、武士敏统领的第九十八军、王劲哉率领的一二八师等由三秦子弟组成的几支部队,东渡黄河,奔赴华北、中原等抗日前线,奋勇杀敌,抗击了大量的日、伪军,付出了巨大牺牲。其中,第三十八军由于中国共产党在该军长期、广泛、深入地开展团结抗日工作,其统战工作非常出色,被毛泽东称赞为“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部队中广大中共党员积极发挥不怕牺牲、英勇抗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之成为抗日的一支劲旅,坚守中条山两年多,使日军视中条山为中国战区的“盲肠”。

保卫千里河防抵御日军西进。陕西东临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1938年3月,日军占领风陵渡,进逼潼关,疯狂炮击潼关至府谷千里沿河一线的村镇、渡口等,陕西直接处于日军进攻之下,形势骤然危急。保卫黄河西岸的千里河防,阻止日军西进,守护西北大后方的安全,成为陕西军民的重要任务。府谷至宜川段的河防由陕甘宁边区防守,八路军留守兵团主任萧劲光兼任河防指挥部总指挥。在保卫河防战斗期间,边区政府组织民众自卫军站岗、放哨、查户口,发动军民清除汉奸、土匪,边区内部的社会秩序安定,河防部队的后方稳固。1938年至1942年,八路军河防部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进行了宋家川、神府、凉水崖、马头关河防战斗,与日军英勇作战70余次,粉碎日军数十次进攻。国民党部队也积极负责府谷、神木以及宜川到潼关一带的黄河防线。国共两党河防部队众志成城,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河防防线,除陕北府谷沦陷数小时外,日军未能侵占陕西一寸土地,粉碎了日军经陕西深入中国内陆的企图,西北和西南大后方得以稳固。

积极组织开展反空袭斗争。陕西因特殊的政治、战略因素,成为日军攻击和飞机轰炸的重点。从1937年11月7日至1945年7月15日,日机轰炸陕西城镇达567次,投弹1.36万余枚,地域范围遍及全省55个市县,造成万余名陕西民众的伤亡和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日机轰炸没有使英勇的陕西军民屈服,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抗日怒火。陕西军民组织起来,大规模修筑防空避难室、防空壕、防空地道、防空洞等防空工事,不断强化防空演习,有序疏散机关、学校、商铺、工矿企业等,努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西安及陕西防空司令部成立后,协调驻西安各部队,组建防空网,在西安等地配备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对付日机的低空轰炸,遏制日军空袭。陕西军民的反轰炸斗争,在血与火的岁月中,传递出坚决反抗日军侵略的不屈意志和坚定信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抗日战争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抉择中,陕西军民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浴血奋战抵御外侮,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筑牢防线、挺立脊梁,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坚决斗争、毫不退缩,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应对危机、化解挑战,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宁姝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直股份全面布局长三角地区直升机市场 下一篇:“满格电”护航开学季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