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9-02 21:22:35 编辑:方正 版权声明
9月2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同步推出《共卫山河——西安军民抗战纪事》《我爱中国——斯诺、海伦与中国抗战》《岂曰无名 山河为证——党的隐蔽战线》三大展览,百余件抗战文物与档案,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光辉历程。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王欢表示:“三个展览都是围绕抗战主题,侧重又各有不同,但此次我们高度关注文物的故事化表达和细节化呈现,因为文物最能见人见事,它们就是历史的密码本——从军民血书到隐蔽战线密电,每一件都烙印着‘中流砥柱’的答案。”
《共卫山河——西安军民抗战纪事》:一座城的抗战微观史
该展览由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档案馆、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策划实施,展期一年。展出面积150平方米,展出照片170余张,文物、档案80余件,包括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今年征集到的、首次入藏的日本军国主义罪证。
十四年抗战中,西安军民满怀报国热忱,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有力拱卫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和重庆国民政府,为支援抗战、稳定后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争取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览共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西安军民反空袭”。西安作为西北军事重镇与大后方基地,是日军“无差别轰炸”的重要目标。1937年11月至1944年12月,长达七年的战略轰炸给西安与西安人民造成深重灾难。本单元聚焦日军空袭下的个体命运,通过复原日军轰炸场景,结合珍贵档案图版和防空警报声效,营造沉浸式历史现场,引导观众直面战争残酷,生动再现西安军民顽强抵抗、最终挫败日军“以炸迫降”企图的坚韧意志与非凡智慧。核心文物“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处长伍云甫的手表”,从空袭亲历者的微观视角切入,联动《铁证:一九四〇》数字透明展示,以及《空袭一日:1940年5月19日》主题叙事,借助市民、游客、文化名人等多方亲历者的口述、日记,彰显了西安军民在战火中淬炼出的坚韧品格。
第二单元为“团结御侮赴国难”。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西安军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西安中共地方组织及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壮大党在西安地区的力量;努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领导和推动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发展,使西安地区抗日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该单元运用多媒体电子屏,展示西安《解放日报》的相关报道,全方位再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善后的全过程。
第三单元为“起来,陕西冷娃!”西安事变前后,西安地区青年学生发动民众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西安地区抗日救亡形势逐渐高涨。文物《救亡线》、作家柳青的档案及康行烈士的文物,讲述西安地区青年学生在抗日救亡中洒下青春热血的感人故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西安文化界运用戏剧、电影、报刊等多种形式,激发民众抗战热情。“一片抗日救亡声”展项通过珍贵文物、剪影造型、投影等多维展陈手段构建沉浸式历史场景,生动呈现了古城西安的抗日救亡运动。
第四单元为“守护前线勇当先”。全民族抗战时期,西安作为西北战略要地和抗战大后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依托陇海铁路、西兰公路等交通干线,输送兵员、转运战略物资以支援抗战。以大华纱厂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及各类工业生产合作社,积极组织生产,全力保障军需民用,为坚持抗战、稳定后方发挥了关键作用。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作为抗日兵站,积极开辟多条运输线路,持续向前线和陕甘宁边区输送物资,保障八路军作战需求,支援陕甘宁边区建设。“烽火枢纽”展项运用动态对比手法,通过电子地图同步呈现日军蚕食我国领土和西安大后方持续保障物资供应的视觉对照,形成强烈的叙事张力,让观众感知历史语境下的侵略与抗争。
展陈文字介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西安的革命形势有了新的发展。1937年1月中共西安市委恢复建立,同年3月改为中共西安市工作委员会,简称“市工委”,下设有职工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市工委积极发展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壮大党在西安地区的力量,努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西安地区抗日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河南邓州人朱子彤(1918-2015) 历任中共陇海铁路管理局委员会党委书记、中共西安市职工委负责人、市工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西安市委委员、西安市总工会主席、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由于他在西安从事秘密工作多年,养成了保守秘密、严谨职守的工作作风。他经常带着参加重要会议的公文包,被子女捐给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出现在该展览上。同时展出的还有朱子彤的日记,以及朱子彤先生捐献的其在西北机器厂工作时的员工服务证。9月2日展览开幕当天,朱子彤先生的女儿朱莉、儿子朱元在展览现场看到父亲的公文包时非常激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们说,这个公文包虽然很普通,但父亲经常带着它参加重要会议,因包内常装有各种重要文件和提案、议案,平时是不让人动的,还会锁起来,因为父亲视它为承载着群众重托的“使命包”。
《我爱中国——斯诺、海伦与中国抗战》:国际视角下的红色真相
该展览是西安八办继1987年首次举办“伟大的女性——海伦·斯诺在中国”专题展以来的第四次改版提升,重构叙事视角带给观众全新体验。展览精选30余件珍贵文物,通过四个单元多维度讲述斯诺、海伦投身中国人民独立与解放事业的感人事迹,弘扬国际主义精神,促进中外民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单元“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华北事变之后,1935年12月9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北平学联组织的大规模抗日爱国运动爆发,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起点。通过“一二九运动中的海伦”情景再现,核心文物“海伦使用过的打字机”“海伦在北平居住期间穿过的家居服”,全景式呈现斯诺、海伦以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立场,在英美媒体与学生之间穿针引线,参与一二九运动从酝酿、爆发、到持续发展的全过程,凸显斯诺、海伦在声援爱国学生运动中的独特作用。
第二单元“探寻红色中国真相”。1936年至1937年间,斯诺、海伦先后突破国民党的严密封锁,深入西北苏区采访,首次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中国共产党由此走向世界。核心文物“斯诺赴西北苏区采访时携带的采访包”“海伦赴延安采访时携带的采访笔”“失而复得的采访包”MG动画、“红星照耀中国”互动知识问答等展项,再现斯诺、海伦探寻红色中国的真实历程。
第三单元“推动中国工合运动”。1937 年冬,斯诺、海伦在目睹八一三淞沪会战日军对上海工业设施的破坏和掠夺,以及工人和难民的惨状后,率先提出组织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的设想,并积极奔走海外为中国工合募集资金,争取国际援助。新近征集文物“1938年海伦在菲律宾为中国工合募资时穿过的拖鞋”,生动见证斯诺和海伦发起工合运动、支援中国抗战的创举。
第四单元“友谊长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三次、海伦两次重访中国,并终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架起中美友谊之桥。“架桥者”多媒体展项中,核心文物“海伦诗作《安危》”等,谱写了安危先生等文化工作者以斯诺和海伦为纽带延续中美民间友谊、促进文化交流的动人篇章。
此外,展览还公布了斯诺拍摄的一二九运动、斯诺访问西北苏区等珍贵影像;制作了“失而复得的采访包”MG动画,呈现斯诺深入西北苏区、揭示红色中国真相的传奇经历。
《岂曰无名 山河为证——党的隐蔽战线》:致敬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
展览共四部分,通过200余张珍贵历史图片,立体呈现了党的隐蔽战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赢得伟大胜利进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
第一单元“抗战时期党的隐蔽斗争方针与专门机构”,系统展示了全民族抗战时期隐蔽战线方针策略的形成过程,以及专门机构的建立与调整,全面展现隐蔽战线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二单元“推动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点阐释隐蔽战线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积极开展反投降、反分裂、反摩擦斗争,为建立、扩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重要贡献。
第三单元“获取日伪战略性内幕性情报”,通过大量史实故事、图片和档案,生动还原潘汉年情报系统、晋察冀分局社会部等获取大量日伪战略性、内幕性情报的过程。
第四单元“保卫延安与抗日根据地建设”着重介绍了隐蔽战线在粉碎敌人进攻、保卫党中央与各抗日根据地、保卫领导人安全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
该展览由陕西省国家安全厅、陕西省文物局主办,西安市文物局、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承办,展期将持续至9月15日。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