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抽明星小卡的福利,没想到输了个密码,妈妈卡里的钱就没了……”西安12岁女孩涵涵用妈妈的手机刷视频时,因参与“免费抽卡”活动,短短几分钟内,被骗5万余元。
刷视频抽卡被骗5万余元
王女士家住西安市长乐东路,手机平时会给女儿涵涵用来搜题。“前不久发现账单里有一笔4.8万元的支出,我第一反应是被盗刷了,问了孩子才知道是被骗了。”王女士说,女儿起初没敢告诉她,直到她核对账单时才说出真相。
9月7日,涵涵向记者回忆道,事发当天她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条“抽人免费送明星小卡”的内容,“评论区好多人留言要参与,我也跟着留了言,没过几分钟就收到私信,说我被抽中了,让加QQ领福利。”
添加QQ后,对方将涵涵拉进一个群。刚进群,就有人发消息称“这个群是诈骗群,已经有人被骗十几万,现在以警察名义调查,大家私聊我说明情况”。涵涵没多想,主动添加了这位“警察”的QQ。对方随即发来一个二维码,称“因你是未成年人,领取福利需验证身份,扫码后按提示操作就行”。
扫码后页面显示“需支付2800元验证金,验证后全额返还”,涵涵按提示付了钱,却没收到任何反馈。“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验证失败,怀疑我是‘恶意领福利’,让我再扫一个码‘证明清白’,还说这次输入支付密码只是‘身份验证’,不会扣钱。”涵涵说,她当时慌了神,按照对方要求,输入了妈妈手机支付宝的支付密码。
“密码输完的瞬间,手机就收到了扣款4.8万元的短信提醒。”涵涵这才意识到被骗,可再联系对方时,已被拉黑。
三类诈骗链接藏陷阱 民警教你守住“支付底线”
“这是典型的针对未成年人的‘免费福利’类电信诈骗,骗子抓住孩子对明星周边的喜爱和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一步步设套。”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反诈民警杨颖介绍,此类骗局的核心套路是“以小诱大”,先用“免费小卡”“签名照”等诱饵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再通过伪装身份、制造恐慌,诱导其泄露支付密码或点击恶意链接。
杨颖拆解了骗子常用的“链接陷阱”。植入恶意程序的链接:点击后,木马程序会自动在手机内运行,窃取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等信息,骗子可远程操控转账;伪装正规网站的钓鱼链接:链接页面模仿银行官网、购物平台等,用户输入账号密码后,信息会实时传送给骗子;诱导下载不明软件的链接:此类链接会引导用户下载含病毒的APP,骗子可通过软件控制手机,甚至通过屏幕共享获取支付密码。
“不管套路怎么变,骗子的目标都是‘支付密码’和‘点击链接’。”杨颖强调,防范的核心有三点:一是任何情况下,不向他人透露支付密码,尤其是“验证身份”“解除冻结”等说辞,都是骗局;二是陌生链接、二维码绝对不点不扫,非自己主动发起的支付场景,坚决不输入密码;三是未成年人遇到可疑要求,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或拨打110、96110反诈专线求助。
“很多孩子觉得‘只是评论一下、加个好友’没风险,却不知道这是骗子突破防线的第一步。”杨颖特别提醒,守住“不点陌生链接、不透露支付密码”的底线,才能避免成为诈骗目标。
本报记者 陶颖
编辑:魏檀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