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春风化雨 四代人坚守三尺讲台共守育人的本真温度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9-09 07:31:31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96de85f7-5ac0-45f8-9941-6fdbb588fe8a.jpg

赵璟宇(右)和母亲赵黎静 受访者供图

  一块教师父亲送给教师女儿的手表,走过30多年时光,如今戴在家族第四代教师、西安东仪中学地理老师赵璟宇的手腕上。表的嘀嗒声里,流淌着一个教育世家跨越百年的理想接力。

  上世纪初期,中国还处在积贫积弱的年代,温饱尚成问题,读书识字更是一种奢侈。赵璟宇的曾外祖父赵慎清老先生,作为一名私塾先生,却怀抱着超越时代的远见。

  他背着沉重的书箱,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劝说乡民:“让孩子读书吧,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在他心中,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不仅是当下最紧要的事,更是一个民族走出蒙昧、走向未来的根基。

  赵慎清老先生用最朴素的方式,播下了这个家族教育理想的第一粒种子。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份对教育的执着,将成为家族最珍贵的精神基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时光流转,教育之火传递到赵慎清老先生的儿子赵名领手中。作为家族中第一位接受现代师范教育的成员,赵名领在部队扫盲班担任教员,退伍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赵名领把军人的责任感和教师的使命感融为一体。任教期间,当发现有些学生因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时,他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为学生垫付。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责任,更是本能。

  他主张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为家族传承的教育精神注入了“平等”与“对话”的新内涵。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颇具前瞻性,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1985年9月10日,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赵名领迎来了他从教30周年的特殊时刻,而这也是女儿赵黎静成为教师后的第一个教师节。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英语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作为家族第三代教育工作者的赵黎静,成为这股教育创新浪潮的弄潮儿。

  赵黎静大胆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她率先邀请外教走进课堂,让学生接触地道纯正的英语,这在当时的教学环境中堪称创举。

  父亲赵名领曾将一块手表作为礼物送给女儿赵黎静,寄托着对下一代教育者的殷切期望。“什么事情都可以等一等,慢一些,唯独教育刻不容缓,守时上课是教师的天职。”赵黎静至今清晰记得父亲送她手表时说的这句话。

  “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变得更好。”这是赵黎静朴素而坚定的教育理念。这块手表陪伴她度过了30多个春秋,见证了她无数个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如今,手表的指针依然精准,教育的初心从未改变。

  当教育的接力棒传至家族第四代赵璟宇手中时,外曾祖父的教育理想、外祖父的守时尽责、母亲的创新精神,如同精密齿轮般,在那块传承三代的手表中契合运转,如今正于她的腕间嘀嗒不息。

  赵璟宇将家族四代人的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希望我也可以是学生的点灯人,可以是一棵树,让学生爬上枝干,看到更广阔的地方。”

  今年是赵璟宇度过的第11个教师节。她教过的许多学生虽然已经毕业,但仍不时与她保持联系。“让每个学生变得更好,不仅是我们家几代人的教育理想,也是教师这个职业对于社会进步最大的意义。”赵璟宇说,“言为世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我希望尽我的绵薄之力,成为学生心中的那盏明灯。”

  从“有学上”的朴素初心,到“上好学”的时代追求,四代人的教育理想在与时俱进中升华,唯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始终如一。那块父亲送给女儿的手表,无声串起了四代人的讲台春秋,也精准记录着中国教育百年发展的沧桑步履。这个教育世家的故事还在继续,正如那块手表的指针,永不停息地向前行进……

  共守育人的本真温度

210b9b8d-9003-490b-a8c8-94dcb6416db3.jpg

梁欣(左)与母亲史惠 受访者供图

  “在我的规划中,教室不再是四面围墙的封闭空间。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穿越’到敦煌壁画前临摹飞天,在元宇宙中与历史人物对话;通过物联网设备,校园的每棵树、每块地砖都成为可互动的学习载体。”见到梁欣时,她的眼里闪着光,向记者描述自己心中的育人模式。

  梁欣现任雁塔区高新路小学副校长,她时常站在智慧校园的电子屏前,看实时跳动的学生成长数据。她还清楚记得自己2014年作为英语老师初登讲台时握着粉笔的忐忑。“2018年来到雁塔区高新路小学以后,这几年教育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AI技术重塑教学形态,‘双减’政策重构教育生态,‘五育融合’成为时代命题。新时代的教育既要拥抱科技浪潮,更要守住育人的本真温度。”

  梁欣生长在一个教育世家。曾外祖父惠春波解放前是原西安菊林学校(后历经多次更名,现为西安旅游职专,迁往西安市长安区办学。)创办者、校长,外祖母惠钲是原西安市第七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母亲史惠为原莲湖区郝家巷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梁欣告诉记者,外祖母惠钲从教的那个年代,教学条件简陋得超乎想象。“因为课本内容有限,外祖母便熬夜摘抄报刊上的时事新闻、英雄事迹,装订成‘补充教材’。”1962年寒冬,惠钲班上有位学生因冻疮溃烂无法握笔,她悄悄把自己的羊毛围巾裁成两半,一半裹住孩子的手,一半裹住自己的备课的手。“在外祖母眼中,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把每个孩子都放在心尖上’的温度。”梁欣动情地说。

  “我的母亲史惠有她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按照自身特质成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成为自食其力对家庭有贡献的人。让每个孩子都闪闪发光。”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史惠自世纪之交起先后在四所学校担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这四所学校无一例外都从名不见经传发展成为区域的热点学校。在她的努力下,四所学校也都成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学校办学条件很差,作为体育老师,母亲自制教具,自购篮球,带着孩子们研究出很多适合场地条件的体育类游戏及体育项目,凭借着一腔热情,硬生生地带出了有体育项目的校队,在各级比赛中脱颖而出,为中学输送了高水平的特长生。”梁欣无比敬佩地说,后来,母亲担任教导主任,带领教师团队研究翻转课堂,开发校本课程;担任校长以后,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已经50多岁的母亲自学短视频制作。“无论教育形式如何变化,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初心,在开学典礼上,她总以‘做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作为致辞的结尾。”母亲常说的这句话,也深深烙在了梁欣心中。

  “我的大家庭里有20余人从事教育工作,在他们的熏陶下,我毅然选择了英语教师这个职业,后开始担任管理职务。四代人薪火相传,以心育人的初心从未改变。”梁欣说。如今的雁塔区高新路小学,放学后的校园变成“七彩乐园”:非遗传承的腰鼓、泥塑、舞龙舞狮;开设计算机编程课程,语文教师组织经典诵读;操场上篮球、排球、足球、击剑、冰壶、摔跤等几十个社团遍地开花。

  “从曾祖父的文化坚守,到外祖母的知识传递;从母亲个性解放的教育探索,到智能时代的创新实践。四代人的教育理念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变化。”梁欣最后说,“无论是曾祖父自研的课本,还是我手机里的个性化学习App,变的是教育载体与方法,不变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教育初心,用知识照亮前路,用信念滋养灵魂,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时代舞台上绽放光彩。”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