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9-09 07:54:13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隋欣阳同学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与具身智能交互 受访者供图
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目前生成式AI用户规模已达2.3亿人。良莠不齐的AI生成内容“扑面而来”,某种程度上也为谣言、仿冒和侵权等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实施,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均须“亮明身份”,为公众上网保驾护航。但对青少年而言,如何正确对待AI生成内容、正确使用AI工具?专家建议慎对AI生成内容,主动学习并使用“数字打假工具”,正确使用AI工具,让其真正成为青少年的学习助手。
AI是把“双刃剑”
AI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便利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经常接触和使用AI,我感受最明显的是,AI极大地提升了效率,让很多原本耗时数天甚至数周的工作缩短到几个小时,帮助我们更快地进入‘思考和创新’环节。”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二年级博士生叶嘉伟说,但也有人用AI换脸、语音克隆来冒充亲友骗取钱财,还有利用AI生成的虚假信息以讹传讹等现象。
“用AI搜索,会遇到一些看似完整的‘伪原创’综述文章,仔细对比发现内容没有深度,有的甚至是拼接而成的。”西电人工智能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德权说,有一些AI合成的图像,肉眼看不出破绽,如合成的明星照片或者假新闻截图等,对普通用户来说具有很大迷惑性。
《标识办法》的施行及时且必要。谈起刚刚落地的“新规”,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刘泽阳说,强制标识可从源头提升信息的透明度与可核验性,让公众更易辨别真伪,减少因AI生成内容引发的侵权与诈骗,有利于维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
“新规通过‘给数字内容配上身份证’,既管住了风险,又不扯创新的后腿。通过搭建溯源、追责的‘链路’,有助于平台、工具厂商和创作者各司其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谷裕说。
流量不等于真相
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怎样才能练就辨别信息真伪、培养批判思维?刘泽阳表示,想练就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既需要借助技术手段,也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前提是要养成“先看标识、再判断”的习惯。在没有显式标识或来源可疑的情况下,须优先进行反向图片搜索、溯源。随着AI技术的快速迭代,面向公众的检测软件、浏览器插件与移动端应用将持续涌现,青少年应主动学习并熟练使用这些“数字打假工具”,以提升对信息真伪的核查和判断能力。
具体可从Stop, Investigate, Find, Trace(SIFT)四步着手:在遇到“耸人听闻”的消息时,先“停一停”(Stop)保持冷静,不急于相信或转发;对可疑信息,首选“查来源”(Investigate),了解消息最初来自哪里,发布者是谁,其背景和可信度如何;“找权威佐证”(Find),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看有没有对此消息的报道或辟谣信息;“追溯源头”(Trace),需强化证据意识与源头意识。
刘泽阳提醒广大青少年,面对网上海量信息,要意识到“眼见未必为实、流量不等于真相”。看到网上非官方渠道来源的信息时,多问“为什么、凭什么、证据何在”,分析信息背后的动机、逻辑和证据是否站得住脚,不断训练自己的理性思辨能力。
将AI变成学习助推器
青少年如何做才能更好驾驭AI,让其成为学习的好帮手?
“建议青少年把AI视作一个提供建议和多元观点的朋友,自主探究更多的可能性。”刘泽阳表示,AI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警惕AI生成内容对自身判断力的影响;使用各类AI产品时,要有法律和安全意识;引用AI提供的信息时要保持审慎,通过权威渠道核实,以免将AI的谬误当成真知灼见。
如何把AI变成学习的助推器?谷裕给出三种高效用法:错题教练,把做错的题目按“错误类型—原因—改进计划”整理,让AI生成针对性的训练集;写作搭档,请AI先给出“结构提纲—论据清单—反方观点”,据此填充,再让AI帮做“逻辑漏洞排查”和“引用检查”;项目管家,用AI把长期任务拆解成可执行清单(里程碑、材料、时间预算),每晚让AI根据当天完成情况自动滚动计划。“把这些用法融入日常,效率在上升,但主导权仍在我们手里。”谷裕说。
“把AI当作工具,而不是依赖。”叶嘉伟寄语大一新生,规范使用AI是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必备素养。使用AI时,要有意识地关注边界,不随意生成虚假或敏感内容;AI助力做跨学科小项目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AI是青少年的学习助手,用得好它能成为强大的助力,让学习之路更加高效和精彩。” 记者 任娜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