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共建成5G基站13.4万个 行政村5G覆盖率超99.3%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9-09 16:08:06 编辑:方正 作者:黄涛 版权声明

  近日,“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陕西站调研采访活动走进西安、汉中,探访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G创新应用、工业互联网、算力等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亮点与成果。

  

9d80fe9c6431841ae9e0b69cce3e76b8.jpg

  

  加快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陕西信息通信行业坚持以加快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以发挥行业优势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主线,积极服务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三秦百姓生产生活,服务千行百业转型升级,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在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连续5年实施“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网络能力实现跃升。全行业系统梳理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8个,总投资769亿元。实施中小城市云网强基行动,6个入库项目覆盖54个中小城市,总投资14.9亿元。截至2025年7月,全省共建成5G基站13.4万个,行政村5G覆盖率超99.3%,建成万兆无源光端口84.1万个,西安、榆林等8个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千兆城市,10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万兆光网试点,物联网终端数达9388.5万户,为陕西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通信光缆总长度突破229.3万公里,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97.8T,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提升到3.4T。全省信息通信行业呈现适度超前、融合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

1484cc927c57183fadef186adbcfd097.jpg

  深化数实融合创新应用,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坚持以“上云、用数、赋智”为主线,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拓展5G规模化应用,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建成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4个,带动854家企业“上云”,累计标识注册量3.75亿个。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1.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0%,“陕西制造”加速向“陕西智造”转型。积极推动制造、文旅、教育等重点领域应用赋能。

  在强化普惠通信服务供给方面,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农村网络覆盖能力显著增强。自2015年起,连续10年组织开展电信普遍服务工作,累计争取中央补助12.44亿元,带动企业投资超40亿元,实现全省1.7万个行政村光纤及4G网络全覆盖。目前,第11批203个基站建设项目正全面推进。“双千兆”网络加快向农村延伸。此外,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初显,农村地区“数字赋能”不断深化,直播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4f44ceb3fe63e90910fb77a9923df53a.jpg

  5G+智慧教育、5G+智慧文旅......5G与各领域加速融合

  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中国电信通过“云网数智安”技术整合,聚焦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助力创新港实现“校区、园区、社区”智能化联动,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成为国家级智慧教育标杆示范区。

  在法士特高智新智慧工厂,中国电信等单位携手法士特,深度融合5G与工业网络,实现全生产要素智能互联与数据贯通,成功打造5G“零碳黑灯工厂”,率先引领行业数字化升级浪潮。2025年,法士特集团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企业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

  2021年,陕西联通与西安邮电大学合作共建陕西直播产业研究院。陕西直播产业研究院深入实施数字乡村人才培育工程,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研究院先后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直播1340余场,培训三农、中小电商等4.5万余人,打造“10万+”粉丝账号400余个,探索出了一条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移动数字政府联合研究院,西安交大与中国移动积极探索“一流大学+一流企业 ”共创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践行以企业主导的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一个研发中心、一个孵化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共享人才)“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及卡脖子问题,在科研攻坚、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实现全面合作,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推动创新、转化和产品输出。

  西安大唐不夜城,游人如织,不时有游客、达人在直播。针对这一游客密度极高的特殊场景,陕西移动创新采用多频三层4G/5G立体超密组网模式,极致拓展网络深度与厚度。巧妙利用景区路灯杆、监控杆、楼顶等建筑结构实施美化安装,精准覆盖密集人流区与表演滞留区,在保障用户感知与网络稳定的同时,兼顾游客的观景体验。通过结合宏基站、微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的多频多模协同,实现室内外、高低频的无缝切换和互补,同时通过AI算法实时开展基站负荷和覆盖寻优,确保游客能享受到稳定、高速、满格的网络体验。不断拓展网络服务与智慧文旅结合的更多可能。

51f92dd257de57227fdc31e892fd2706.jpg

  助力非遗传承、助力生态保护……数字技术为城乡赋能

  汉中市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智慧数字云课堂实训基地同样吸引了大家。这里通过基于5G+AR技术的智慧文旅项目,游客用手机小程序就可以观赏立体动画、实现语音导览,通过数字化赋能,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文化的魅力。中国电信建设了云网融合体系,对重点区域实施动态网络优化。在保障博物馆内外通信容量的基础上实现绿色低碳目标,并达成5G信号满格覆盖。

  走进汉中市汉台区徐望镇智慧农业产业园,中国电信智慧农业数据大屏上不仅展示着产业概况,还实时监测着空气温度、湿度等信息。智慧农业项目以通信基站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农业全链条的数字化体系,重点建成农业物联网管理系统(涵盖水肥灌溉、病虫害监测、气象/棚内环境感知等6类感知终端)、AI视频监测系统及农产品溯源平台,依托基站网络实现了全域数据实时传输与联动。通过基站支撑的虫情监测与环境感知系统,精准指导水肥调控与病虫害防治,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在洋县朱鹮保护基地,AI+野生鸟类种群监测平台上显示着朱鹮的分布情况等信息。中国移动陕西公司利用5G、大数据、AI、云计算等技术,建设鹮田一分监测平台、朱鹮夜宿地5G+AI监测分析平台,为野生鸟类保护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针对性制定信息化解决方案,在保护区周边建设3个普服基站,实现保护核心区及周边村庄信号全覆盖,保障科研数据实时传输与社区协同保护信息高效流转。利用5G网络优势,在朱鹮夜宿地部署野保相机、高清云台等前端设备,后端搭载AI超脑系统,实现朱鹮自动识别与种群数据分析,有效破解“近距离惊扰朱鹮、种群数据难获取”的监测难题。

5ed426ad2f005481ed8c23d7a79b8c0e.jpg

  走进南郑区黄官镇藤编产业园,一根根藤条在工人手中翻飞,逐渐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汉中藤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现场演示了藤编技艺。随着普服基站及普服宽带陆续建成,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广泛传播。同时,3D数字建模技术让藤编制作实现了“全景式还原”,建模技术将复杂编制工艺以三维动态形式精准呈现,既完整留存非遗技艺核心细节,又突破时空局限,为非遗保护与传播开辟新路径,让古老藤编艺术在数字时代更易被大众了解、喜爱,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推动了非遗技艺的数字化留存与传播。

bab8c65d3cbc7ce8de7efc729a881294.jpg

  在大山深处的留坝县青桥驿镇社火坪村,陕西移动不断完善数字基建布局,推动建设普服基站与千兆光网保障网络覆盖,同步部署75处视频监控设备、5套云喇叭系统,搭建村级“智慧联防视频监控中心”及综合安防管理平台。该平台集成治安巡查、环保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AI智能分析功能,并与镇村级防汛平台实现数据联动,可精准识别风险因子、实现应急指挥一键响应,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在医疗惠农方面,通过建设康安乡村平台,运用5G物联网智慧血压仪动态监测村民健康数据,实现血压信息实时回传与异常自动预警,村民的健康与生活有了更实在的守护。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黄涛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