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09-10 06:54:12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赵璟宇和母亲赵黎静。
杨欣主持校园活动。
陈递君在课堂授课。
“良好家风,滋养美好成长,育人情怀在岁月中始终薪火相传。”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将视野和笔端聚焦于三个西安“教育世家”群体,这些可敬的园丁世家,用传道、授业、解惑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教育火炬代代相传,赓续接力教育家精神。
百年四代 一场跨越时空的教育对话
午休时分的西安东仪中学校园沉浸在宁静中,教师办公室里,赵璟宇老师的手机不时响起微信提示音。她正与两名已经毕业的学生畅聊。“她们是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生,现在一个在准备国赛,一个在读本科一年级。”赵老师说,“看到她们从懵懂学生成长为自信的青年,这就是我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
赵璟宇的教育情怀,源于跨越百年的家庭传承。她的曾外祖父赵慎清是20世纪初期的教书先生,在那个文盲率很高的年代,赵慎清背着书箱走街串巷,到处劝说乡民送孩子上学。“我的曾外祖父是个固执的人。”赵璟宇在接受采访时说,“在那个解决温饱问题都很困难的年代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让每个孩子有学上是他毕生的事业。”
外祖父赵名领是家庭中第一位接受现代师范教育的教师,开创了“亦师亦友”的教育风格。赵璟宇回忆道:“外祖父经常说,只要学生越来越好就行。有时候学生交不起学费,他就自己悄悄帮着垫付。”
在赵璟宇家中,珍藏着两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传家宝。一件是外祖父在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获得的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地写着:“赠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另一件是母亲传给她的手表。
“手表是外祖父送给母亲的,用于提醒母亲,什么事情都可以慢一些,唯独教育刻不容缓,这句话成了我们家的教育箴言。母亲后来又把手表传给了我,这两件物品时刻提醒着我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赵璟宇深情地说。
生长在书香门第,母亲赵黎静也义无反顾地投身教育事业,并且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巨变。作为中学高级教师,她从黑板粉笔到多媒体教学,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始终保持着教育初心。在教学方面,她大胆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语还是新兴学科,赵黎静在当时就邀请外教走进教室,让学生了解更地道纯正的英语。“我认为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得更好。”赵黎静说。
如今,赵璟宇自己也已成为一名地理老师,先后获得了西安市教学能手、雁塔区青年岗位标兵等荣誉称号。“每次备课到深夜,看到外祖父的笔记本和母亲的手表,就感受到一种无穷的力量。”赵璟宇说,“希望我也可以是让学生依靠的大树,让他们自信地站在我的枝头,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从曾外祖父的“有学上”,到外祖父的“让学生越来越好”,再到母亲的“激发兴趣”,直至赵璟宇的“让学生自信成长”,这个教育世家四代人用教育实践诠释着教育理念的传承与演进,唯一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从“心”开始 续写家庭教书育人新篇
在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杨欣老师正在为学生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心理健康课。作为学校团委书记、区级心理健康“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已有14年,而她的教育之路,同样承载着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教育情怀。
“我的奶奶是新中国第一代教师,”杨欣在接受采访时说,“20世纪50到60年代,她在马额小学、纸李小学等学校任教。那时教学条件艰苦,奶奶常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备课,还常把贫困孩子带回家中吃饭。”
杨欣的父亲继承奶奶的教育情怀,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投身高中物理教学。“恢复高考后,教育资源稀缺,父亲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四处寻觅资源,亲手刻蜡版、印刷试题。”杨欣回忆道,“他用智慧与汗水,为学生照亮高考之路。”
杨欣的小姑自1983年至2018年,深耕高中物理教学领域,从马额中学到华清中学、临潼中学,不断突破自我。身为高级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小姑教学功底深厚,数十年兼任班主任、物理教研组组长等职,培育出一届届优秀学子。
2010年,杨欣接过家庭的教育接力棒。与前辈们不同,她选择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新兴领域。“新时代的学生面临新的心理挑战,”杨欣说,“我深知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于是在全区率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4年来,杨欣开展了500余场心理健康讲座,完成上千小时个案咨询,为学生心灵护航。她还借助新媒体平台,将心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人。“从奶奶的小学教育,到父亲和小姑的物理教学,再到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家庭三代人在不同时代,以不同教育方式,耕耘教育沃土。”杨欣说,“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融入血脉的使命。”
最让杨欣感到自豪的是,她将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新时代的需求相结合,开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天地。“奶奶那个时代重视知识传授,父亲和小姑注重学业能力,而我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这种转变正是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体现。”如今,杨欣主持的区级心理健康“名师+”研修共同体已发展成为汇聚区域内专业力量的重要平台,通过系统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持续为师生心理健康赋能。
“三代人的坚守传承,如永不熄灭的烛火,照亮学子前行之路。”杨欣说,“每当我看到学生因为我的帮助而走出阴霾,脸上重现笑容时,就深深感到这份工作的价值,也更加理解了奶奶和父亲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三代坚守 从乡村讲台到城市课堂
西安市灞桥区庆华小学教师陈递君一家三代人,用坚守与付出,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与执着热爱。从乡村的三尺讲台到城市的现代化校园,他们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变迁。
陈递君的祖父陈绪元在1964年踏上乡村教育的征程。在那个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一人挑起全学科教学的重担,采用混班教学模式,为乡村的孩子们开启知识的大门。“爷爷经常说‘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陈递君告诉记者,“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敬畏感和责任感,深深烙印在我们家庭每个人的心中。”
35年的教学生涯中,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日,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陈绪元都风雨无阻地穿梭在蜿蜒的山路上,往返于学校和学生的家中。1999年退休时,他因在乡村教育领域长达30年的坚守与贡献,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在祖父的影响下,父亲陈敬明和母亲冉广华先后投身教育事业。1983年,陈敬明踏入教育行业,41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成为中小学一级教师,多次荣获校级、镇级优秀教师称号。
“父亲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陈递君说,“他将复杂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用耐心和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火焰。”
1986年,冉广华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最初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时,她凭借出色的教学能力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带学科成绩在全学区名列前茅,荣获全学区单科第一名。之后因对幼儿教育的热爱,她交流到幼儿园任教,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在家庭浓厚教育氛围的熏陶下,陈递君自小就对教育事业充满向往。小时候,她经常模仿长辈们当小老师,组织小伙伴们进行“课堂教学”。“记得有一次小组学习中,有位组员对古诗词理解困难,我便像爷爷和父母教导学生那样,耐心地逐句讲解诗词的含义,通过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帮助组员理解诗词的意境。”陈递君回忆道。
2017年,陈递君如愿成为西安市灞桥区庆华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传承祖辈和父辈教育理念的同时,她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她精心制作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利用短视频、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凭借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不懈努力,陈递君迅速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先后荣获西安市教学能手、灞桥区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从爷爷的乡村教室到我的现代化课堂,教育的形式在变,但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陈递君说,“那就是用爱心和智慧点亮每个学生的未来。”
师道永续,家风长存。这些教育世家的故事不仅是几个家庭的传承史,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缩影。他们用一代又一代的坚守,诠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深刻内涵,为西安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相信这份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将继续在更多家庭中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教育事业,为培养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张彦刚 郑唯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