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河津市西辛封村在村口立起“汉太史司马迁故里”的石碑,引发争议。
近日,网友“达岸872”在网上发布文章“别让错位‘故里碑’侵蚀文化根基”一文,披露了此事。网友“达岸872”表示,司马迁故里在陕西韩城是经《史记》文本内证、历代方志接续记载、考古遗存相互印证的史学共识,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定论。河津市当地文旅部门的沉默与不作为,绝非简单的“放任”,而是对文化责任的失守。
9月3日,华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京昆高速路河津西出口不远处,河津市西辛封村一处小广场上,竖立着一块撰写着“汉太史公司马迁故里”的石碑,石碑底部基座正准备铺装石板。
9月4日,河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田红泽电话回复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称,老百姓给自己的祖宗立碑(牌子)是自发行为,政府不干预,此事村民没有报备。
韩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宁波认为,河津市相关部门应该正确引导群众,该局对此事的态度很明确,会跟当地进一步沟通,同时,也会做好保护和传承司马迁以及《史记》文化。
>>专家观点
“故里碑”侵蚀韩城司马故里文化根基
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常务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凌朝栋教授回复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称,中国史记研究会与陕西省司马研究会,对司马迁故里韩城的认定是明确的,也从未与河津有任何学术交流来往。“故里碑”侵蚀韩城司马故里文化根基,荒谬至极,既是对文化伟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本意的背离,也是对长期学术共识的破坏。
>>记者手记
故里之争应基于学术研究和史料证据
一个公认的“名人故里”能够带来旅游收入、政策支持和文化影响力,但当文化成为生意,历史成为工具,故里之争便难以避免。然而,这种争抢的危害远不止于一时之争。官方对“错位故里碑”的默许,本质上是对文化责任的失守。对缺乏专业史学知识的公众而言,矗立在公共空间的石碑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当孩子们从课本学到“司马迁与韩城”的同时,又看到河津“故里碑”,这种冲突会潜移默化地扭曲历史认知。这种对历史的轻慢,暴露了一些地方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试图跳过严谨的史实考证与扎实的文化建设,直接“摘走”名人故里的名号。名人故里之争并非不能讨论,但应当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史料证据,而非地方利益驱动。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脉,何必非要争抢同一个“名人”?与其耗费精力在争名夺利上,不如扎实做好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赵雄韬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 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