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在陕西西安举办,全球目光聚焦于此。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明的古都,正凭借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搭建起文明互鉴的崭新桥梁。
据了解,西安拥有秦始皇陵、大明宫等众多历史遗迹,159座博物馆珍藏着202万件文物。然而,岁月侵蚀、环境变化等因素,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风化、氧化、人为破坏等诸多威胁,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与此同时,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国家级中心城市,西安肩负着以数字技术弘扬中华文明、促进文明对话的时代使命。其丰富的科教资源,如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与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遥感测绘等领域构建起强大的技术矩阵,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在数字采集与保存领域,西安成果斐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采用毫米级三维扫描技术,对兵马俑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建立了超过200TB的高精度三维数据库。大雁塔通过无人机遥感测绘和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相结合,生成了误差不超过2毫米的实景三维模型。明城墙则通过持续监测与数字化记录,实现了对墙体变形、裂缝等病害的精准感知与预警。这些数字档案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创建了文物的“数字孪生体”,为永久保存和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沉浸式体验领域,西安亮点频出。西影集团推出的“丝路记忆”VR沉浸式体验馆,采用16K超高清渲染技术和光场重建技术,重现了盛唐长安城西市的繁华景象。观众穿戴VR设备,仿佛穿越时空,“行走”在唐代的街巷,与虚拟商人交谈,感受异域风情。西安碑林博物馆上线的“石刻复活”AI大模型项目,利用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识别解读碑刻文字,还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重现碑文创作时的历史场景。游客用手机APP扫描碑石,即可看到古代书法家创作时的全息影像,聆听沉浸式讲解。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数字朝会”大型灯光全息秀,采用5G+AR技术,在遗址现场重现唐代百官朝会的盛大场面,每晚吸引数千游客驻足观看,成为西安夜游经济的新亮点。
文物修复与文化IP数字化开发领域,西安同样成绩显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引入文物修复AI助手,通过对大量文物碎片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能快速识别碎片所属部位并提出拼接方案,将文物修复效率提升40%以上,该技术已在兵马俑一号坑最新发掘中应用,成功复原了多尊破损严重的陶俑。西安博物院推出数字藏品(NFT),将馆藏文物转化为数字艺术品,首批上线即售罄。曲江新区打造“长安幻城”IP,通过游戏、动漫等形式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
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西安文物通过数字化展陈走向世界,先后亮相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虚拟博物馆,参与国际数字展览。2024年,“数字长安”项目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通过沉浸式技术展示中华文明魅力,成为文化外交的亮丽名片。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西安举办,是对西安实践的肯定。通过数字化手段,古都文明正转变为全人类可共同触摸、共享、传承的宝贵财富。西安的实践充分体现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而数字技术正是文明互鉴的新桥梁。(常征)
编辑:张阿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数智文遗陕西行② | “穿越”千年盛唐壁画!V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