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10-29 21:30:49 编辑:方正 版权声明
不仅发现了完整马骨架、狗骨架、牛骨制品,还发现了6种“外来”物种……获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清涧寨沟遗址,在动物考古方面有了新发现。
寨沟遗址动物种类多样,出土了一批重要动物骨骼
近日,由动物考古专家、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胡松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寨沟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孙战伟等4人撰写的《寨沟遗址“动物世界”背后的文明网络》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介绍了该遗址在动物考古方面的新发现。
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心地区,多种不同功能的遗迹密集分布在相邻的不同山峁上,包括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大中小型墓地、铸铜遗存、一般居址点等类型,遗存密集区占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遗存丰富、要素齐全、规模巨大,凸显出商代北方黄土梁峁地带方国中心聚落遗址“多峁一体”的分布特征。因该遗址揭示了商代晚期陕北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探讨该地区商代方国政治地理结构、了解殷墟时期中原与边陲地区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文中介绍,除了发现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器和陶范等外,寨沟遗址也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动物骨骼。寨沟遗址的动物种类多样,大中型墓葬的墓道内发现完整马骨架、狗骨架,遗址区还发现较多由牛肩胛骨制成的卜骨和肋骨制成的骨柶。另在墓室和遗址区还发现一些不曾生活在本地的“外来”物种和骨制品,包括泥蚶、货贝、扬子鳄骨板、花龟、马和象牙制品等。


六种“外来”物种:泥蚶、货贝、扬子鳄、花龟、马、象

泥蚶,仅在寨沟遗址寨塬盖发现1件,与石峁皇城台遗址出土的1件泥蚶如出一辙。

货贝,出土数量较多,大中小墓均有出土,从目前资料看只有黄宝螺一种。共有三种加工制作方式:第一种背部钻孔较小,钻孔不规则,可能作为饰品使用,孔主要用来穿绳;第二种背部整体削平并打磨,制作规整,可能是作为货币使用;第三种是在背部整体削平的基础上沿长轴从中间的齿部切分成左右两半,再进一步修整打磨,可能是更小单位的货币。
花龟,寨沟遗址的后刘家塔墓地和清涧瓦窑沟大墓共发现3件较完整的龟腹甲标本,边缘均有修整痕迹,从形态特征来看应属于同一种,经鉴定为花龟。

扬子鳄,寨沟遗址大型“甲”字形贵族墓葬,都出土了大量鳄鱼腹板,形状有的近长方形,有的近椭圆形。但仅发现鳄鱼腹板,没有其他任何部位的骨骼。由于鳄鱼骨板衬附于鳄鱼皮内,鳄鱼皮腐烂后,骨板保存下来,表明鳄鱼骨板的出土与鳄鱼皮制品有关。推测可能与鼍鼓、皮囊、乐器皮套等皮制品相关。因未见其他部位的骨骼,推测可能是经贸易而来。
家马,寨沟遗址后刘家塔中型墓葬和清涧瓦窑沟大墓出土有马骨。寨沟大墓均为甲字形大墓,墓室周侧有大量不规则的生土台,马车位于墓室内填土靠近棺盖板的位置。由于空间所限,车辆前后呈一字形集中分布成一列或多列。马骨主要集中在墓道内,马匹可能主要用于驾车。大墓内的马匹数和马车数量明显不匹配,如瓦窑沟M8葬车1列共9辆,但南侧墓道内仅随葬2匹马;M3葬车3列共12辆,南侧墓道共有4匹马。更有甚者是后刘家塔大墓M1,葬车1列共4辆,无马骨出土。从车很多、马较少,比例严重失调来分析,马在当时属非常珍贵的稀缺资源。马骨经鉴定均为雄性青壮年个体。
象,瓦窑沟大墓出土了2件象牙制品,做工精良、雕刻细腻,颜色和质地与一件象牙残料接近。残料横截面呈同心圆状叠层分布,应为大象的门齿。

中国最早家马,就出现在商代偏晚的石峁东门遗址
文章介绍,从产地分布情况看,泥蚶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在中国沿岸各地均有分布。货贝作为典型的暖水种,在印度洋、红海及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均有分布,并在中国海南岛及南海诸岛最为常见。花龟集中于长江中下游与珠江流域。扬子鳄现在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而象在史前及早期历史阶段曾广布中原,其分布北界的变动与古环境演变密切相关。至于家马,这一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物种,约在距今4200年前于俄罗斯西部大草原被驯化。
而贸易交流情况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与物种的自然分布情况迥异。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海贝及其石质、骨质仿制品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青海的几处马家窑文化和西藏昌都的卡若文化。龙山晚期至夏商早期,分布范围极大地向东扩展。商代中晚期,海贝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商文化发达的晋、冀、豫、鲁地区,在偏西南的商代方国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也有出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依出土情况看,海贝和玛瑙、绿松石一起使用,主要用于装饰和随葬品。在商周时代,海贝被用来作为原始货币大量而广泛使用。秦朝时期铜制铸币产生以后,货贝逐步退出中原市场。秦汉以前海贝的使用地域限于长江以北,海贝的使用有自西、西北向东、东南传播的轨迹。清涧寨沟墓地出土的货贝补充了陕北地区商代晚期货贝发现的空白。
大象骨骼在我国的多个商周时期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和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河南安阳殷墟曾分别出土了成年和幼年的象坑,郑州小双桥遗址发现了被用作献祭的大象骨骸。另在殷墟遗址妇好墓还出土了精美的象牙杯、玉象等,证明象牙在商代被广泛用于工艺品制作。也说明当时大象在中原地区确实存在,与甲骨文中多次捕获大象的记录相吻合。
家马的野生祖先主要分布于欧亚草原的西端,家马沿着欧亚大陆扩散,经北方草原通道进入晋陕大峡谷,然后传入中原。经考古研究,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家马就出现在商代偏晚的石峁东门遗址,距今约3340年。马这种动物的形象也曾经出现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南部夹道的人射马石雕像中,说明在距今约4300年到3800年的龙山文化晚期,石峁先民已经与马产生了某种关系。然而,在陕北榆林靖边庙梁和神木木柱柱梁遗址龙山文化中发现的马骨,经基因测定是一种野生的奥氏马,主要是用于食肉,并非对后世交通、出行与国防、军事力量起到变革性作用的家马。最新研究表明,石峁皇城台出土的2件马骨均为奥氏马,表明人射马石雕像的马为野生的奥氏马,而非家马。
中原的马及马车、货贝可能来自清涧寨沟
寨沟的象牙制品、鳄鱼皮则可能来自中原
文章分析认为,寨沟遗址位于北方草原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黄土高原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多样性。6种动物中,货贝、家马和泥蚶在偏北的神木石峁遗址都有出土,与草原文化关系密切;鳄鱼骨板、花龟和象牙饰品在同时期的安阳殷墟和妇好墓中大量出土,可见当时已有远程的贸易交流网络系统。交流是双向的,中原的马及马车、货贝可能来自陕北清涧寨沟,而寨沟的象牙制品、鳄鱼皮则可能来自中原。
商代晚期马和马车突然大量出现使得城市间远程交换、交流日渐频繁,这也是商王朝扩展空间区域的物质基础。大量葬车遗存的发现,为探索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和车马埋葬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关键证据,遗址中发现的双辕车,为研究车的发展和车的结构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珍贵实物材料,同时也表明陕北地区可能是车马从欧亚草原向中原地区南传的一个重要节点。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