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9-17 07:32:45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参观者体验VR互动项目
西安碑林博物馆展示数字化碑石
看看德国德累斯顿艺术收藏馆的宫廷瓷器,戴上VR设备身临其境漫步鼓浪屿景区……9月16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在西安拉开帷幕。
数字化,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让文化遗产变得可视、可听、可触、可学。
“碑”在眼前:千年石刻触手可及
此次精品展有全球近百家顶尖机构参展,系统呈现古籍、文物、古建遗址和非遗等领域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传承的创新成果。
走进“古籍类”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西安碑林展位。
“这次,我们带来了《石台孝经碑石》等5方数字化碑石,分别为中国书法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宝名碑。”西安碑林博物馆特级讲解员杨烨介绍道。
文化遗产数字化,为大众了解碑林文化提供了新路径。
“这些碑石体量都很庞大,以《石台孝经碑石》为例,它高6米多,且重几十吨。但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数字化后,碑石不仅可以随意‘搬家’,还能等比例放大缩小,此次展陈的《石台孝经碑石》上面的碑文就比原石碑上的文字放大了数十倍,放大后,观众甚至能看到作者刻碑前打的格子呢,碑石的细节尽收眼底。”
刻碑互动小游戏,更是吸引了不少人参与。在屏幕上点击“刻碑互动”后,可以选择青石、花岗岩、大理石等石料,随后在碑石上书写书法文字后,拿起“刻刀”就可以雕刻出碑石上的书法,完成镌刻后,还可以书写上自己的姓名,随后“扫码”带回家,非常有趣。
“俑”见未来:AI拼回大秦荣光
在AI的助力下,秦兵马俑的数字化,为兵马俑的修复带来了新的可能。
秦兵马俑出土时大多严重破损,八千余件文物中完成修复的不足八分之一,剩余碎片数量庞大、形态复杂,拼接困难,成为制约文物修复保护的难题。
“我们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长期合作,利用基于AI的秦兵马俑数字化及虚拟修复技术,对兵马俑、百戏俑的碎片进行扫描后得到三维模型,这样就可以在计算机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秦俑的虚拟拼接,得到复原后的兵马俑、百戏俑模型,然后利用模型去指导实体复原。”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许阳说。
听完后,大家对兵马俑数字化和虚拟复原有了初步了解,再经过现场体验,更加感受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无穷魅力。
在体验区,观众佩戴上VR设备,“手持”右骖马碎片,像拼拼图一样,把碎片复原到右骖马合适的位置上。数字化技术还可以让百戏俑“动”起来进行表演,让观众看到它们当年是如何“工作”的。“通过交互技术,观众可以获得更好的文化体验。”许阳说。
“云”览长安:数字守护千年城脉
被称作西安“历史信息档案库”的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信息平台,也吸引了许多媒体关注。
说它是“档案库”,因为它集成了大西安区域内16类数百层空间与专题数据,收集、整理、编汇了自原始社会至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字、图件和视频等资料。
“平台以遗产分布地域广、类型多样、状况复杂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为研究对象,融合三维可视化、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对现有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的‘数据分析、科学管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体系完善、整合管理’,对历史文化保护成果的‘动态监测、共建共用’。”西安市规划院规划师赵柏翔说,“平台自2017年建成后,访问量已超10万人次,对西安历史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
平台运行以来,如何对西安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例如身处秦岭北麓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很容易受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在信息平台的支撑下,结合历史影像地图、灾害信息和GIS地理信息图等,可以进行自然灾害分析,进一步制定系统整体的保护措施。”赵柏翔表示,平台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对文化遗产、建设项目等进行多要素叠加分析,使城市建设活动避开遗产核心保护范围。
该平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样本”,也成为了展示西安古城神韵与现代风采的一扇新窗口。
“藤”云驾雾:传统技艺焕新传承
我们时常讲,老手艺人渐渐故去,非遗该如何传承?在精品展的一个个非遗展台前,年轻人给出了答案。
陕西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开展了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创新项目研究。“我们经过长期调研走访,把汉中藤编产品进行逐一拍照,详细记录它们的编法和花纹,进行图文存档,并对藤编产品进行扫描,建立数字化保护数据库。我们还会找老手艺人进行现场编织,拍摄音视频记录,利用3D建模技术,模拟藤条编织路径,渲染生成编法动画视频。”陕西理工大学学生王梦瑜说。
展台大屏幕上播放的编法动画视频,详细为观众解读藤编的步骤。“这个动画节奏缓慢,每个编织的步骤都非常清晰,非常便于感兴趣的人跟学。”观众曹欣说。
然而,这还不是学生们研究的终点,“我们正在将汉中藤编数字化保护与AR、VR等可视化技术相结合。今后,观众戴上AR眼镜,就可以自己体验藤编,我们会把藤编的花纹、骨架、样式等模型上传至平台,供观众自己重组,去DIY,创造自己喜欢的藤编作品。这样,不用老手艺人手把手教学,大家在哪里都可以学习藤编,还可以编出自己的创意和灵感,让非遗薪火相传。”王梦瑜说。
苏州市姑苏区以数字古城孪生平台,推动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千年赵州桥的全景数字化,尽显科技赋能下的河北文创魅力……走进精品展,就像是开启了一场以技术重塑记忆、以创新传承文明的探索之旅。在永不落幕的云端,文化遗产将与人类永续同行、常看常新。
文/记者 拓玲 图/记者 张曦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