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多所高校陆续公布了2025级新生大数据,从新生规模、男女比例、生源分布,到热门专业、年龄跨度、姓名趣味等多个维度,勾勒出新一届“新生画像”,其中不少数据亮点十足,展现出西安高校新生群体的多元风貌。
理工类院校“阳刚气”足 部分高校比例均衡
从新生总规模来看,各高校2025级新生数量各有差异。西北工业大学新生规模最大,共计12398人,其中本科新生4526人、研究生新生7872人(硕士5780人、博士2092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本科新生规模均超过5000人,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新生数量也接近5000人,展现出西安高校强劲的招生吸引力。
男女比例方面,理工类院校呈现出鲜明的“阳刚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新生男女比例为3.07:1,男生4359人、女生1418人,其中电子信息类(卓越计划实验班)男生占比最高达57:3;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新生男女比例3.24:1,男生3459人、女生1067人。与之相对,西安外国语大学则呈现“女生占优”的格局,本科新生男女比例1:3.67,男生876人、女生3215人,高级翻译学院女生占比最高,男女比例达1:7.33。
不过,也有高校男女比例较为均衡。西北大学本科新生男女比例为 1:1.1,一贯保持均衡态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新生中男生2965人、女生2160人,研究生新生男女比例约为1.21:1,整体趋于平衡。
省内生源占比高 多民族学子共聚校园
从生源地来看,西安各高校均以省内生源为主要力量,同时广泛吸纳省外优质生源。西北政法大学本科新生中,陕西省内生源1800人,占比54.94%,省外新疆、宁夏、青海、甘肃、河南等地生源较多;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录取生源地前五名均包含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其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述省份新生占比达45.2%。
在民族构成上,多所高校迎来了来自30个以上民族的新生,展现出多元融合的校园氛围。西北大学新生涵盖31个民族,包括畲族、傈僳族、裕固族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30个民族的新生,水族、羌族、拉祜族等学子齐聚;西北政法大学不仅有28个民族的新生,更有侗族、白族、达斡尔族等9个民族的“独苗”新生,他们成为各自民族文化在校园里的“使者”。此外,多所高校还录取了港澳台新生,西北工业大学23人、西北大学17人、西安外国语大学16人,进一步丰富了生源结构。
工科、经管类专业受热捧 年龄跨度成亮点
在专业选择上,不同类型高校的热门专业呈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色。理工类高校中,西北工业大学硕士新生最青睐材料工程、航空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专业,博士新生则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学等专业为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电子科学、信息物理、空天信息)、计算机类、电子信息(通信类)专业录取人数位居前三,分别达688人、641人、603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新生中,工学相关专业占据重要比例。
综合类与文科类高校中,西北大学本科新生人数最多的院系为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研究生新生中工学人数最多(1463人);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院系新生数量领跑;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录取人数最多,达643人。
年龄方面,新生群体的年龄跨度成为亮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新生中年龄最小者仅14岁,西北工业大学有3名2009年出生的本科新生,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有2009年或之后出生的低龄新生。研究生群体中,年龄差异更为显著,西北大学研究生新生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相差37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最小硕士19岁、最小博士21岁;西北工业大学52岁的硕士新生与51岁的博士新生,展现出“终身学习”的活力。
“王张李刘陈”霸榜 爆款同名亮了
在新生姓氏排名中,“王、张、李、刘、陈”五大姓氏几乎包揽了所有高校的前五名,成为绝对的“主流姓氏”。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姓氏排名中,这五大姓氏均稳居前列,其中西北工业大学本科生中“王姓”368人,研究生“王姓”688人,拔得头筹。
姓名重合度也带来诸多趣味场景。西北政法大学有4位“李媛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4位“刘鑫”、4位“王佳豪”,还有12位“子涵”;西北大学有3位“张可欣”、4位“刘一诺”;长安大学有6位“刘畅”以及“王浩宇”“王一帆”“王一诺”各4位;西安科技大学仅“佳怡”一名就有19人,“俊杰”“浩然”各15人。此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生名字前五名为“宇轩、俊杰、浩然、浩宇、子涵”,与去年的热门名字相较既有延续又有变化,展现出当下起名的流行趋势。
这些新生大数据不仅是一组组数字,更折射出西安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吸引力,也为新一届学子的校园生活增添了诸多趣味与期待。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新生,将在西安的校园里开启人生新篇,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本报记者 赵丽莉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与古文明汇聚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让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以更多的姿态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