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救援的价值,从来不是‘零风险’,而是明知可能有风险,依然选择去做。”近日,“秦岭4·21失联事件”遇难者家属起诉救援队等各方一事引起广泛关注。9月22日,此次诉讼被告之一的西安市晨曦减灾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赵女士对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表示,非常理解家属的心情,也希望向外界传达,哪怕被告上法庭,这份“必须救”的初心也从未动摇,不怕被告,只怕“没人敢救”。
>>事件回顾
驴友穿越秦岭失联遇难 家属起诉救援队、同行者、环保部门等
2025年4月21日,两名驴友在陕西秦岭海拔较高、地形复杂的“光鹿跑兵冰”路线(途经光头山、鹿角梁、跑马梁、兵马营、冰晶顶五座山峰,全长约40公里)进行徒步穿越时失联。多支救援力量参与搜救,遗憾的是,两人最终均被证实遇难。
据悉,多个参与当时搜救行动的救援队被其中一名遇难者家属起诉至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被告的不仅有公益和商业救援力量,还有与遇难者相约爬山的同行人员、事发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此案于9月17日在长安区人民法院沣峪人民法庭开庭。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中。
有媒体报道,据被告的某救援队队员杨某所述,家属起诉的理由主要是认为他“阻止报警,耽误了最佳救援时间”。杨某对此解释称,当时尚未确定失联者具体状态,一条40公里的徒步路线有几十个路口,初步排查仍在全面进行,无法立即判断失联者是仍在行进、下撤还是迷路。杨某表示,救援分为主动介入和政府介入。政府介入时需要经历先报警、寻找救援力量、救援准备、开始救援。而救援力量主动介入,那就是在没报警之前,救援已经展开。救援队在接到求助后当晚就主动展开搜救,当时尚未确认失联者状态且未联系上家属。
9月22日,记者联系到杨某,对方表示,当时只想尽快找到失联者,没想到后续会发生这么多事情。目前还在举证期间,不方便透露太多,只想安安静静等结果。
>>对话负责人
参与公益救援10年 成为被告心里比较难受
9月22日,此次被诉的西安市晨曦减灾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法定代表人赵女士向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表示,被遇难驴友家属起诉的除了西安市晨曦减灾应急救援中心,还有相约爬山的两名同行人员、事发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及另一支救援队的队员杨某。
赵女士介绍,杨某曾是西安市晨曦减灾应急救援中心的一名志愿者,今年3月离开他们所在的队伍,并成立了一支商业救援队,“家属可能误认为杨某还是我们救援队的志愿者,不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于是将我们一同起诉了,至于家属和杨某当时是怎么沟通的,具体细节不清楚。”赵女士说,西安市晨曦减灾应急救援中心也是此前的秦岭救援队,至今成立已10年,2020年在西安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主管单位为西安市应急管理局,是公益性、非营利性单位,救援方式为“非警不接”,在接到警方、消防等部门电话后会紧急开展救援。
“心里比较难受,我们参与公益救援10年了,突然被遇难者家属告上法庭。尽管和我们没有多大关系,但还是会有一定的舆论压力,很多人也会认为是救援事故。”赵女士回忆,西安市晨曦减灾应急救援中心是4月22日早上才接到当地派出所请求协助的电话,在途中经过秦岭分水岭时,其实已通过其他驴友得知其中一名失联者疑似遇难的消息,但无法确定,“到达现场后,经过和派出所汇报情况,我们派队员上山搜救,找到了其中一名遇难驴友;另一位失联遇难的驴友是杨某所在的救援队找见的,其在21日晚已经开始准备搜救工作。”
>>初衷不改
哪怕被家属告上法庭“必须救”的初心从未动摇
赵女士及多位公益救援人士表示,公益救援队从2016年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守护生命、守护希望”刻进了每一次出动的信念里。这份初衷,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深夜接到求救电话时毫不犹豫的集结,是暴雨中翻越陡峭山脊的脚步,是看到受困者平安时的热泪,它藏在每一次无私的付出里,不会因为任何外界的风雨而动摇。
“公益救援的初衷,是比官司更重要的东西,如果因为害怕被起诉就放弃救援,那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冷漠。”赵女士说,试想,如果救援队因为怕被起诉而拒绝进山救援,那些失联的驴友可能永远找不到回家的路。公益救援的价值,从来不是“零风险”,而是“明知可能有风险,依然选择去做”。
赵女士等公益救援人士表示,公益救援的初衷,是刻在生命里的“必须救”。当有人身处险境,救援队从不会犹豫——无论是秦岭深处的失联驴友,还是突发疾病的陌生人,队员都会背着装备逆行而上,只为争分夺秒抢回生的希望。哪怕被家属告上法庭,这份“必须救”的初心也从未动摇。不怕被告,只怕“没人敢救”。
有户外人士表示,无论是公益救援或是商业救援,冒着风险深入险境的同时,却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和心理压力,这种局面令人担忧。如果善行反遭指责,谁还愿意伸出援手?遇难者家属的悲痛可以理解,但户外探险本身具有高风险性,参与者理应认识到这一点。此外,救援队是在事故发生后的最后保障,而非安全责任的承担者。目前,政府各部门都在持续加强对违规穿越行为的监管和惩处,在此基础上也应尽快健全救援机制,明确各方责任。
>>再次提醒
非法穿越是对人身安全及秦岭生态系统的双威胁
近年来,不少非法穿越者因缺乏专业装备和路线规划置自身于险境。
2023年10月19日,一个18人组成的驴友团在攀爬秦岭主峰冰晶顶过程中被困,西安市鄠邑区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刻通知多个救援队,集结上百人前往搜救。最终被困的18人全部被平安救下山,其中16人自行离开回家,两名学生被送往附近医院观察。
2024年10月19日,接群众报警求助,有4人被困冰晶顶。接警后,鄠邑区公安、应急、卫健、消防、救援队等150余人迅速进山实施救援,经全力搜救,其中2名被困人员安全下山,另2名被困人员(系年轻情侣)发现时因失温已无生命体征……
这些非法穿越活动不仅威胁人身安全,还对秦岭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秦岭海拔2000米以上区域,秦岭山系主梁两侧各1000米以内、主要支脉两侧各500以内的区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世界遗产;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与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集中连片,需要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区域应当划为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不得进行与生态保护、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非法穿越行为伴随的踩踏植被、生火做饭等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检察机关已对多名组织者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并公开道歉,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秦岭生态。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于震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