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网讯 (记者 刘超 通讯员 孙季翔)“自从有了这食用菌大棚,我们就再也不用出门打零工了。在这里务工,既可以在家里照顾孩子老人,又有一天六七十元钱收入。这几年算下来,我们家每年要多收入2万多元,我们实打实地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杨庄村食用菌产业帮扶车间技术人员杨凤平高兴地说。
地处秦巴腹地的杨庄村常住人口668户2034人,距离勉县县城25公里。这里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具备木耳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然而,优越的自然条件并未能及时转化为村民的收入来源。
转折发生在2018年。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西站(以下简称:国铁西安局西安西站)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立足杨庄村资源环境优势,投入200余万元项目资金,建成了占地25亩的食用菌产业帮扶车间。
这一项目于2018年12月8日立项,2019年4月完工投入使用,拥有标准化生产大棚18个、晾晒棚15个,对杨庄村大力实施产业帮扶。
但在食用菌车间建成初期,由于技术经验欠缺,生产的玉木耳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在支付完村民的土地流转、务工、生产资料等各项费用后,剩下的资金微乎其微,不仅限制了产业规模,而且影响了村经济合作社经营。
“在车间种植初期,因为只种植玉木耳,导致农副种植产业品种单一,销售迟滞。”杨庄村村支部书记杨保庆回忆道。
发现问题后,驻村工作队及时向上级反映这一情况。经过在周边多个地级市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后,驻村工作队会同杨庄村村两委召开专题会,根据调研结果重新规划。
他们决定对18个大棚产品进行优化,实现香菇种植8个大棚6万余袋、黑木耳种植4个大棚4万余袋、玉木耳6个大棚5万袋规模。使食用菌大棚由原来每年种植玉木耳单一品种,转变为多品类种植,有效提升了产业市场竞争力。
如今,国铁西安局西安西站支持杨庄村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红色(辣椒)、绿色(茶叶)、黑色(蘑菇)、白色(玉木耳)、黄色(金丝皇菊)“五色”种植业,大大提升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当下,正值玉木耳成熟上市季节,国铁西安局西安西站驻村工作队采取定点采购、铁路团购与展销等方式,拓展食用菌销售渠道。结合近期秋收工作,在管内站部、咸阳车站开展消费帮扶直通车展销活动,帮销金额达3.5万余元。由汉中勉县四镇八村村民自主生产制作的腊肉、山茶、玉木耳等农产品,成为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定期采购的热销产品。
近期,在驻村工作队组织下,杨庄村1580斤玉木耳运往巴山秦水公司包装,销售网络覆盖汉中勉县各大商超,预计为村集体创收6万余元。
通过多元化种植和创新销售,杨庄村的食用菌产业迎来了丰收。
“今年年初的时候,铁路驻村工作队和我们村委会早早计划,投入18万个黑木耳、玉木耳、香菇菌袋进行培育。目前,已生产了8000余斤玉木耳,2000余斤黑木耳”杨庄村食用菌车间技术员杨凤平说。
杨庄村食用菌大棚自2019年投用以来,至今创收50万余元,带动附近村民160人就近务工,人均增收近千元,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杨庄村,食用菌产业种植车间正带动全村200余名群众增收。产品采摘包装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采取铁路门到站线下帮扶售卖会+线上门到门定点采购的方式帮助销售,实现全村年均创收30余万元、人均增收200元,带动80余户村民增收近1000元。
“木耳朵朵盛开,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村富民增收的大产业。收入增长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铁路帮扶托起了我们村乡村振兴的希望。”杨庄村食用菌产业帮扶车间负责人杨保庆高兴地介绍。
对于未来,西安西站驻村第一书记郭战文信心满满:“多年来,我们铁路驻村工作队立足勉县资源环境优势,把食用菌种植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使其成为杨庄村持续长久的富民产业,让村民们吃上‘产业饭’,端稳‘致富碗’。”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农民富。杨庄村正迈着铿锵的步伐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