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白石滩”到“欹湖”——在实景实地中寻迹王维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9-25 07:30:04 编辑:王莉文 作者: 版权声明

出城,沿灞河与白鹿原一路东行,至秦岭脚下的川道,就到了位于蓝田的辋峪。这是千年之前,王维在考察了众多山山水水后,为自己最终选定的隐居地,自此后,一代“诗佛”用人生十数年,让那些“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千古名句,将辋川的山水,汇聚出空灵的禅境。

辋川河的白石滩

如铺展画卷般,王维在《辋川集》中,用20首诗描摹出“辋川二十景”。虽时光一度让景致遗迹湮没,但近年来,在专家学者们的多番梳理、寻迹、实地考察中,它们的地理位置再度明晰。9月初,在王维研究学者、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的带领下,我们的寻迹王维之路,从诗人笔下的“白石滩”和“欹湖”开始。

月光下的人生独白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五言绝句,淡淡几笔,便勾勒出一袭清朗夜色:明的月,清的水,绿的蒲,白的石,浣衣少女们的笑声……于辋川享受着平淡隐逸生活的王维,在这一刻,露出无比的纯真和明快。

那么,作为“辋川二十景”之一的白石滩遗址到底在辋川哪里?行抵蓝田县辋川镇闫家村村委会,下车便能看到一桥横跨辋峪河东西,连接起两岸的村子。桥下,一大片白色卵石滩铺开在河道中,桥边石碑,刻着王维与好友裴迪所写的同题诗《白石滩》——这就是学者们考证出来的“白石滩”所在地了。

“辋峪海拔落差小,比较平坦,所以辋峪水较之其相邻的蓝峪水要平缓得多,这也让辋河多处可见汇聚而成的水潭和白石累累的浅滩。当时要精准定位王维笔下的‘白石滩’究竟是哪一处,可是费了不少功夫。”张效东说。

站在白石滩旁,张效东告诉记者,“白石滩”的最终定位,大家还是从王维的诗中找到线索,“《白石滩》短短的四句诗,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河流平缓,这样水边才有可能生长蒲草;第二,河谷宽阔,能够两岸都有村落民居存在的台地,因为这群洗衣服的姑娘,有的住在河东,有的住在河西;第三,河滩应有一定规模,不会是有几堆白石头就叫白石滩。”

于是,研究学者们拿着这三把“尺”,把20里辋河齐齐“量”了一遍,“最后,确定只有辋峪河下游的闫家村这一处,完全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张效东说。

闫家村村南不远处,正是王维笔下欹湖的端际。站在桥上远眺,河水水流平缓,滩涂宽阔,河滩上白石粼粼,与两岸绿意盎然的树木相映成趣。在王维曾站过的河岸,再去吟诵王维的《白石滩》,便有了“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感。

辋川溶洞前的王维雕像

虽不是夜晚,诗中月、水、蒲、石的透明纯净,在眼前景色的映衬下,也更让人想到王维彼时澄澈的心境——半官半隐于辋川时,王维已逾不惑之年,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白石滩》如水墨勾勒,将他追求自在自由的精神具象化,成为“诗佛”本心的一首代表作。

“在这片天地当中,自然越是优美,尘世就越是卑微;自然越是美好,王维的内心就越是平和。”在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专题节目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王伟教授这样解读《白石滩》背后的月下独白,“妻子早故,父亲早逝,包括自己仕途的变迁,并没有让王维消极,他用美好的山水田园景色涤荡自己内心的这种郁积,诗歌背后,是诗人面对人生挫折的超然态度。”

消失的欹湖,永驻的诗心

辋川对于王维而言,显然并不只有山水秀色。他在《孟城坳》的“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中,领会功名利禄如浮云;在《鹿柴》中,寻找身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幽之境;在《欹湖》一诗中,他似乎抵达了一种更自在、更豁达的生命状态——“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这是他探寻自我的心灵抒怀。

相比《辋川集》中其他诗篇的“一景一诗”,王维在至少四首诗(《欹湖》《临湖亭》《南垞》《北垞》)中,都写到了欹湖。“欹湖”又有何奇妙,能让王维如此钟情?

辋川溶洞内布满了王维诗歌灯组

根据学者考证,因川而成湖的欹湖,地处辋川最宽阔的一段川谷中,“欹湖是辋川河(辋峪河)在辋川盆地中部的一段河成湖,号称绵延10里大湖。欹是不平的意思,由于这个湖湖底由辋河上游向下游倾斜,因而得名。”张效东表示,欹湖的形成,也与辋川这种“肚大口小”的地形特点有关,“古代时,辋川水系发达,辋河水量丰沛,平缓的辋河水,由于地震山崩或沙河山洪泥石流原因,到峪口处突然收窄受阻,便在中部渟蓄形成一面谷间大湖。”

在王维所处的时代,欹湖水面宽广到足以碧波荡舟。从王维的诗句“四面芙蓉开”“莲动下渔舟”“处处采菱归”可知,当年这里涌动的波光里,不仅藏着山林气息,更有渔舟往来、荷菱绕岸、鸥凫群集……人在这无边的美景中,当有汹涌的思绪和诗情。也许王维爱欹湖,还源于那一片开阔而灵动丰盈的水——这湖水,正如心灵盈满的状态,也能从中感受到从容与自由的奔放。

不仅如此,欹湖更见证王维和挚友裴迪的深厚友谊——在湖的北面,有一处水边坡地,称“北垞”,裴迪就居住于此。在湖的南面,也有一处高地,叫“南垞”,离王维的飞云山故居不远,王维于是经常从南垞乘船去北垞找裴迪,也在一路上屡次留下二人的和诗经典。

如今,走到河口村横跨辋河的大桥桥头,能见一今人修建的亭子,便是考证里“辋川二十景”中“临湖亭”的所在地,至于其所临的“欹湖”,早已无处寻踪——王维离世后不久,这处人间仙境便悄然消失。

“关于欹湖消逝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地震重塑了山川地貌。”张效东说,蓝田县县志中有关于‘地大震,山裂水出’的记载,以及韩家堡世代流传的“来早的住山,来晚的住川”的谚语,都默默诉说着欹湖从存在到消逝的沧桑历史,为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在《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一文中则提出:“当时(王维生活时期)辋川水的流量是相当大的,不会在狭窄的地方都尽量流出,因而就潴积成湖,如王维和裴迪的诗中所描述的。后来辋川水的流量变为细弱,都可流过狭窄地方,这湖水因而就消失了,只留下一段宽阔的河床作为历史演变的证据。”

“乘舟南垞去,北垞森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坐在临湖亭中,脑补当年欹湖湖水的宽广,似乎也看见了王维被触动的诗意灵魂与梦想——于山野林间,远离人世纠缠,且自从容,怀一颗淡然的心,永远过想要的悠远的日子。

当梦已过千年,无数失落欢笑都随风而去,只有那些诗篇在光阴里静默,留给后世一片美好的精神家园,也让我们隔着时空与诗人会心一笑。  

文/首席记者 孙欢 图/记者 尚洪涛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