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和乐之家,我们老年人天天都能吃到免费可口的热饭。”88岁的李万济老人说,自己每天都要来“和乐之家”老年餐厅吃午饭,来这里的老年人可以和老伙伴们聊聊家长里短,这是老人们另一个温暖的家。
百余名老人有序排队吃饭
日前,有热心市民向《华商报·颐养周刊》反映,在西安市凤城一路,有一家老年餐厅,常年为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老年人的评价很高。
9月16日上午,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了位于西安市凤城一路海璟台北湾小区三楼商铺的“和乐之家”老年餐厅。这是一间临街商铺,面积在100多平方米,里面摆着十几张桌子,一桌可坐8人。虽说外面的布置比较简单,但是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温馨舒适。
记者赶到时,是上午10点,还没到开餐时间,已经有几十位老人坐在餐厅门口等待了。大家面带笑容,聊着家长里短,等待着开饭。
在队伍的另一侧,和乐之家负责人张子超正拿着电动理发器给需要理发的老年人理发,她动作麻利,手艺也不错,5分钟就能给一位老人理完发。
10点半左右,门口等待的老人已超过100位,记者询问了一下,这些老人都是常客,基本每天都来,赶着11点半开餐,老人们笑着说,每天来这里就像上班一样准时。
免费午饭?
开始以为是骗人的
87岁的李万菊来和乐之家吃午饭有7年时间了,她说,自己一开始听人说,有个地方能免费吃饭,认为是“骗人的”,直到在这里吃了一段时间,才确信这是真正的“免费的午餐”。
“这里的饭菜非常可口,花样多,也很软烂,适合老年人。有米饭、面条、菜和馍等,一碗不够了还能打第二碗。吃饭前我们还经常一起唱歌、做操,这对老年人来说,就是一个乐园。”李万菊说,自己现在一个人独居,做饭太困难了,每天来这里吃顿午饭,一天的饭基本都解决了,她非常感谢能有这个好地方。
88岁的李万济老人老家在大荔县,儿子在西安工作,特别忙碌,周内基本顾不上他,好在老人身体硬朗,还能自己照顾自己,“我每周末和儿子一起吃饭,周内我坐地铁,从大兴路到凤城一路来吃个午饭,除了吃饭,这边有什么打扫卫生、挪凳子的小活,我看见就顺手干了。对很多老年人来说,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就是解决了头等大事,我们老年人也应该力所能及干点事情。”
还能为老年人提供情绪价值
在83岁的付水侠看来,到这里来吃饭,不仅能解决吃饭问题,还能提供情绪价值。
“我和我老伴身体都不好,孩子们也离得比较远,都有自己家庭的负担,我们尽量不想给孩子们增添负担。自从听人介绍有这个免费吃饭的地方,我和老伴儿太高兴了。我们基本上天天来,有时候他来给我带一份,有时候我来给他带。这几天他身体不好,所以我来。”付水侠说,来这里吃饭,心情很好,“张子超老师和其他的志愿者对老年人非常尊敬,见了老人都是叔叔阿姨叫着,满脸微笑,感觉比自家亲人都亲。”付水侠说,一来这里,心情就格外好。
“生活里遇到什么烦恼,来这里说一说,发现其他老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和子女有矛盾,来这里吐槽一下,其他老人以及志愿者就会开导,坏情绪很快就过去了。每天吃饭前我们还会进行一些唱歌、朗诵等活动,内容都是积极正能量的。”78岁的刘云觉得,这里带给她的正能量,比吃饭价值更大,这也是她坚持来的主要原因。
82岁志愿者坚持志愿服务7年
在和乐之家,除了前来吃饭的老年人群体,还有一个群体也值得被关注,他们就是来服务的志愿者。
82岁的杨玉霞已经在和乐之家当了7年志愿者,她说,自己一开始也是来吃饭的,逐渐被志愿者们的精神所感动,也加入了志愿服务的队伍,“前几年比较年轻的时候,我还能切菜、做饭、打饭等,这几年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就干点杂活,择菜、擦桌子、挪凳子等,能干啥就干啥,我多干一点,其他志愿者就能减轻点负担。”杨玉霞说,自己住在城南科创路,需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这里,但她依然坚持着,“我老了,但还想给社会做点贡献。”
84岁的任文学也是这里的常驻志愿者之一,他除了干择菜、洗菜、打扫卫生的活,还有一个任务,每天带着老人领唱、领读,他退休之前是一位教师,退休后还在坚持做志愿服务,他告诉记者,在这里能感受到自己依然有价值,能够发挥余热。
78岁的志愿者崔花兰是每天第一个到的,“我每天早上坐6点20的公交车,7点到这里,主要负责给志愿者们做早饭,志愿者们吃过早饭之后,我们再一起准备午饭。”崔花兰说,比起其他志愿者,自己是“小年轻”了,理应承担起比较累的部分。记者问她,每天来这里服务的动力是什么?崔花兰说:“人人都会老,为老年人服务,就是为未来的自己服务。我也希望在自己没有能力做饭的时候,能有更多的给老人免费提供午餐的地方。希望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多。”
>>对话老板
“一天不开门,二三百位老人就没饭吃”
和乐之家负责人张子超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和乐之家从2018年成立,至今已经坚持了7年时间,“累计供餐2501天、452047份。”
她说,随着知道和乐之家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蝴蝶效应,这里日均有200位老人围坐就餐,人多的时候能有300人。每天开餐的时间是11时30分,但很多老人早上8时就来等待,风雨无阻。这份期待与信任是她和其他志愿者坚持下去的动力。
张子超说,她是做生意的,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加入了爱心志愿者的队伍。“2018年,当时我们留意到,身边很多老年人吃饭难,年龄大做不了饭,又没有经济能力天天下馆子,好多老人吃饭都是凑合。在西安市未央区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爱心人士郭志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倡议下,我们注册并发起了西安第一家免费的敬老互助餐厅和乐之家,目的就是为了让老人们能吃上一口热饭。”张子超说,七年来的坚持,离不开爱心企业在背后的支持,离不开众多爱心人士们捐赠的米面油,志愿者自发每天捐一元钱,也离不开民政部门的扶持。
记者问她,为什么能七年如一日坚持这件“赔钱”事儿?张子超说:“这里一天不开门,就有二三百位老人没饭吃,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责任,也成了我的生活习惯,放不下了。”张子超说,坚持这件事情的动力,就是希望身边的老人能吃上热饭,也不想辜负爱心人士们的默默支持。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编辑:王莉文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