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跌倒成老年人“头号威胁” 入户玄关是重点门槛难题亟需破解

要闻 北京晚报 2025-09-28 08:04:37
A1 A2 A3

跌倒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对老年人的健康与独立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跌倒风险并非只存在于户外或陌生环境。根据调查显示,超过50%的老年人意外跌倒是发生在家中——这一本应提供庇护与安全的场所,却成为暗藏风险的空间。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家反而成了跌倒的“高发地带”?

入户门槛竟是“头号威胁”

在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中分析了导致老年人跌倒的主要环境因素,重点包括地面障碍物、地板湿滑或不平整、环境杂乱以及缺乏扶手等支撑设施。从具体场景来看,入户玄关、浴室/卫生间、厨房是家中最容易发生跌倒的重点区域,发生概率分别约在35%、40%和25%。

随着家庭适老化改造的持续推进,浴室/卫生间、厨房已通过加装扶手、增强照明、地面防滑等措施形成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与厨卫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入户区域的安全隐患却长期被忽视。中国老龄协会的调研数据揭示,近四成的居家跌倒事件与地面高差直接相关,其中门槛是最常见的“绊脚石”。尤其在轮椅通行、手持物品、雨雪天气、换鞋转身等场景下,入户区域的跌倒风险更会成倍增加。

这道看似微不足道的门槛,对年轻人而言或许不值一提,但对步态不稳、抬腿困难、平衡能力减弱的老年人来说,却是一道实实在在的“坎”。因此,彻底消除门槛高度差,全面推行无障碍通行,已成为当前提升老年人居家安全保障最紧迫且关键的一环。

“无门槛”入户门或成家庭刚需

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发布的《城市居家适老化改造指导手册》中明确指出,入户门槛对老年人通行,特别是轮椅通行造成极大障碍。同时指导手册特别强调,在入户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中,应重点消除地面高度差。

尽管政策导向明确,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传统入户门体普遍依赖门槛实现承重、密封、防虫和隔音等多项功能,导致“去门槛化”改造难以在短期内全面推行。受现实条件制约,目前大多数家庭在适老化改造中,仍以加装缓坡、增设扶手等临时措施为主,这类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入户区域的跌倒风险,却与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通行存在显著差距,更无法从根本上构建安全、便捷且契合老年人行为习惯的居家环境。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行业内已有头部企业率先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并推出无下档安全门产品,并在多个老旧小区中开展规模化试点。实际应用表明,这一创新产品不仅真正实现了“零高度差”无障碍通行,同时也完美兼顾了防尘隔音等核心性能。企业数据显示,改造后试点家庭的老人跌倒率下降超过90%,轮椅和助行器通行效率接近100%,老年人独立出行意愿和信心显著提升。

无门槛应成住宅“标配”

面对203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的严峻老龄化趋势,居家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已从“可选项”转变为迫在眉睫的“必选项”。目前,浙江、宁夏、江西等多个省份已相继出台2025年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细则,对地面平整化、门体改造等项目提供明确的政策与补贴支持,这也标志着适老化改造已从理念倡导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要从根源上预防老年人跌倒,必须从住宅设计的源头系统推进。推行“无门槛”入户,不仅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与标准制定、家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更需要企业积极发挥在技术创新、产品适配与规模化应用中的核心作用,将入户区域的适老化需求转化为真正安全、实用、落地的解决方案,共同推动“无门槛”安全门成为适老化改造和新建住宅的“标配”。

只有彻底打通“回家的最后一步”,才能真正筑牢居家安全的“第一道门槛”,帮助广大老年人摆脱“跌倒恐惧”,实现“老有所安、老有善居”,拥有一个安全、安心且有尊严的晚年。 据中国网

>>样本

一次跌倒 后果可能致命

作为临床医生,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见过太多令人惋惜的案例:有的老人原本身体好好的,结果就因为摔了一跤,很快就离世了;有的独居老人在家跌倒以后无人知晓,被解救出来时已经在地上躺了一晚上,导致肺部感染……

“老人跌倒后容易造成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这类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康琳说,老人年纪大,基础病较多,手术风险高。但不做手术,又可能因为长期卧床引发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身体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垮掉,一年内死亡率很高。

跌倒带来的心理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很多老人跌倒一次后,心里总是战战兢兢,担心再次出现意外,不敢活动,导致肌肉力量、平衡能力进一步下降,反而更容易跌倒。

老人倒下,影响的往往不只是自己的健康,还有整个家庭的运转。

年近九旬的朱秀珍去卫生间倒水时意外跌倒,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之后便失去了独立行走能力。五个子女轮流过来照顾,每人一个星期,一干就是三年。

“一天都离不开人,各家都有事,长期指着一个人也不太现实。”大儿子李宝军今年已经70岁,有时难免会觉得力不从心。“最难的是上厕所,每次都得折腾老半天。”

作为北京爱侬养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家政运营部负责人,孟凡伟在入户评估时,经常会遇到老人因跌倒而产生的照护需求。“很多时候,家人没办法做到全天候照护,只能找家政员帮忙。”这意味着,每月需要增加6000元左右的家庭开支。

照护卧床老人不光是体力活,还是技术活。为了预防压疮,需要两小时翻身一次;给老人擦洗时,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翻身以后要给老人叩背排痰,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适当按摩有助于减少肌肉萎缩,但需要先判断老人是否有深静脉血栓……每次安排家政员上门前,孟凡伟都需要逐一交代注意事项。

根据她的观察,很多家庭在照护老人方面并没有足够的经验,硬件上也缺乏适老化的辅具支持。“比如,马桶边没有安装扶手,老人每次起坐都需要人协助;床边没有移位设备,每次把老人扶到轮椅上都只能依靠蛮力。”长此以往,照护者很可能不堪重负,出现腰肌劳损或腰部扭伤等问题。

“适老化改造不只是为居家的老人服务,更是为家庭照护者减负,为全家人提供保障。”北京安馨在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孔悦谈到,老人发生跌倒后果十分严重,往往导致“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不同身体健康等级的老人都能从适老化改造中获益。

对于活力老人来说,提前做好卫生间适老化改造等预防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跌倒,延长活力周期;对于半自理老人来说,通过安装扶手等措施,能提高自立自理生活能力,有助于身体康复;而对于失能卧床老人来说,借助居家电动护理床等护理辅具,可以减轻照护负担,也让照顾者和被照顾者都更有尊严。

这份专业的适老化改造评估

有需要的家庭可参考

适老化改造,如何才能做得更到位?改造之前的评估非常重要。下文从专业评估的角度给出了一些方法,供有改造需要的家庭参考。

首先,评估人员在上门时,不仅要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问清他们在生活中的痛点,还要仔细观察居家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发现隐藏风险,提出全面的改造建议。

比如,老人有没有心脏病、高血压之类的疾病,平时出行是否方便,晚上是否起夜,起来之后怎么开灯等等。

还要看家里的通行环境是否通畅,比如阳台、卫生间、厨房门槛是否凸起,甚至老人的走路习惯,都得考虑进去,行走困难的,要把门槛找平。

家具方面,要看沙发软硬程度,茶几材质,边缘是否锋利暗藏风险。还有,地垫会影响老年人行走,对于行走不便的老人,最好撤掉。

■适老化改造评估步骤

>>评估身体状况

评估老人的自理能力、健康情况、行动便利程度等等

>>问询生活需求

了解老人的生活痛点,老人自己有哪些改造需求

>>评估居家环境

观察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区域,其中卫生间、卧室是重点区域

>>关注重点问题

地面是否有高差,通行路线是否有阻碍,是否需要扶手借力,室内光照是否充足,是否存在滑倒风险

>>形成评估报告

报告的建议仅作为参考,具体改造需求由老人家庭决定

>>智库

适老化改造 要充分了解老人需求

“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其文明程度,而适老化改造的普及,则传递着民生温度,适老化改造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燕珉谈到,“每个人终将老去,我们所做的努力和改变,既是对今天的老人负责,也是对将来的自己负责。”

她表示,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要“为改而改”。应当多观察老人的日常动作,充分了解老人的需求,尊重老人的意愿,让改造后的家既能保障老人的安全,又能保护老人的自尊心和自主性。同时,社会也应加强适老知识普及,培养专业评估人员,为家庭提供更精准的指导,让更多老人能在熟悉的家中安享晚年。

目前,我国居家适老化改造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度、服务水平、设施设备等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进一步完善。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秦岭发现,对于家人等非正式照护者而言,居家适老化改造能够有效减轻照护负担。其中,澳大利亚学者对157名经历了居家环境改造的老年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表明,合理的居家环境改造能够节约42%的照护时间。

“数据显示,居家适老化改造有助于减少现有的居家照护支出、节约因跌倒等事故造成的医疗照护支出、促进社会福利资金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秦岭在新西兰学者的研究中看到,居家环境改造所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至少是改造成本的6倍以上;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这一效益与成本的比例将至少翻一番;而对于有跌倒史的老年人而言,这一比例将再提升60%。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王莉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帮助寻找失联21岁女孩 在埃及中国游客讲述细节:当事人被警方拘禁 下一篇:这家餐厅七年如一日 免费为老人提供午餐 日均200位老人用餐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