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9-29 07:27:56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外向型经济是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支撑。
9月26日,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组织中央、省级和市级媒体,深入经开区和阎良区(航空基地)进行现场采访。一幅由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引领外贸转型的生动画卷,正在古城西安加速铺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西安制造业企业积极拥抱变革,一方面深耕核心技术,推动产品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迈进;另一方面,将服务嵌入产业链全过程,通过车联网、远程运维、个性化定制等模式创新,不断提升附加值,成功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辟了新航道,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刻转变,为西安、陕西乃至中国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了示范样板,探索出可行路径。
西安企业获南非客商点赞
向世界讲述“中国智造”精彩故事
南非客商观摩摊铺机的远程操作作业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9月26日上午,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陕建机股份)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南非考察客商。在参观完沥青摊铺机生产线后,南非客商RAYAN表示:“陕建机股份的摊铺机非常符合南非的道路机械市场,工艺部件设计精美且稳定性强。接下来,我们会和陕建机股份进行商务谈判,谋求合作。”
这一场景,是陕建机股份依托科技创新拓展国际市场的一个缩影。
作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旗下的装备制造企业,陕建机股份通过持续创新沥青摊铺机、新能源矿用防爆胶轮车和服务型装备等核心产品,今年出口额已占制造板块的近60%,为“西安制造”走向世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沥青摊铺机
从“西安制造”到“中国标准”
在陕建机股份的展区内,不同型号的摊铺机整齐排列,从基础款到高端智能款,展现了公司30多年的技术积淀。
“我们的摊铺机,参与了国内约70%的高速公路建设,如今已走出国门,远销至中亚、欧洲、非洲等地区。”产品研究所副所长赵力铭自豪地介绍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陕建机股份的摊铺机最大摊铺宽度可达12米,摊铺厚度最大为400毫米。赵力铭特别强调:“我们在3米范围内平整度误差可控制在2毫米以内,这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
作为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国家标准的主编单位,陕建机股份在2021年负责了GB/T 16277-2001标准的主修订工作。这意味着,公司不仅在产品制造方面领先,同时也在行业标准制定上拥有话语权,实现了从“西安制造”到“中国标准”的跨越。
防爆胶轮车
产品创新为煤矿安全保驾护航
在新能源矿用无轨防爆胶轮车生产区,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组装一批即将发往陕北煤矿的车辆。
“目前,我们生产的车型有5座指挥车、19座运人车、5吨工程车和8吨工程车等。”装配车间负责人郭瑞雪指着生产线上的车辆介绍道,这些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防爆锂离子蓄电池,实现了零排放、低能耗和高安全性。
煤矿生产安全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与传统柴油车相比,新能源防爆胶轮车的优势明显。郭瑞雪告诉记者:“以前,矿区使用柴油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高瓦斯矿,柴油机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服务型制造
从“豪华”塔吊到摊铺机远程操控
现代制造服务,是一种以信息技术融合与资源协同为核心的服务型制造模式。陕建机股份在服务型装备方面的创新同样引人注目——公司推出的“豪华版”塔吊司机室,解决了塔吊司机长期以来的作业痛点。
“塔吊司机在空中作业,爬上爬下一个来回需要40多分钟,非常不容易。平时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频率,会尽量少喝水、少吃东西。”陕建机股份副总经理范勖成介绍道:“我们以人为本,为塔吊司机室配备了可降解卫生间处理设备和车载冰箱,让司机不用担心内急。”
此外,公司在沥青摊铺机的研发中,也加入了服务型制造的理念。范勖成告诉记者:“对于沥青摊铺机,我们开发了智能化操作屏幕,可以使用平板电脑进行远程操作。比如,在特殊环境隧道里施工时,烟尘大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使用远程操作,可以避免对人体的危害。”
在智能化浪潮下,公司正在开发智能化无人操作摊铺机。范勖成介绍道:“用户的需求是,在减少人工的基础上,还能将设备性能最大化发挥。因此,我们开发智能化无人操作摊铺机,这是目前的市场趋势。”
海外布局
借力中欧班列拓展广阔市场
在海外市场布局中,陕建机股份坚持以东南亚属地子公司、新疆庞源再制造基地为桥头堡,以东南亚、中亚市场为核心,逐步辐射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范勖成表示:“我们设立了中亚办事处、中东办事处、东南亚各分(子)公司以及欧洲办事处。公司借助西安市政府和经开区的支持,利用中欧班列(西安)进行运输,有效打破了内陆企业出口的物流瓶颈。”
截至目前,陕建机股份已达成2024—2025年海外意向订单150台,签订摊铺机协议订单124台,全年发货38台。公司初步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客户达成塔机出口合作意向。通过海外子公司经营布局,公司助推新机及再制造设备在东南亚市场实现阶段性突破,全年出口塔机及施工电梯19台。
在全球化浪潮中,陕建机股份将继续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外贸升级,向世界展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硬实力。这家有着70年历史的老牌制造业企业正焕发新的生机,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智造”的精彩故事。 记者 康乔娜
陕汽重卡“加速”驶向全球
中国每出口5辆重卡就有1辆来自陕汽
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装厂重卡生产线
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汽)总装厂,一幅钢铁与科技交织的壮阔图景扑面而来。流水线上每6分钟就有一辆重卡下线,这些车辆将从西安出发,驶向全球150多个国家的建设工地。
如今,中国每出口5辆重卡,就有1辆来自陕汽。陕西重型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海外品牌经理回翔表示:“预计到9月底,我们的出口量将达到近4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以上。”
国际化之路
“钢铁森林”中的“中国智造”
记者走访陕汽总装厂时,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化的震撼画面——进入这座现代化工业制造车间,犹如置身“钢铁森林”,475米长的生产线宛如一条“钢铁巨龙”,初建成时是亚洲最长的生产线之一。每条生产线设有34道装配工位,自动化机械臂精准装配着零部件,工作人员在各自工位上有序忙碌,日产峰值达到450辆。
在重点市场,陕汽取得了显著突破。在沙特阿拉伯和菲律宾,陕汽实现了销量破千;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尔及利亚,陕汽的市场占有率位居榜首,成为当地深受信赖的重卡“第一品牌”。
哈萨克斯坦小伙安凯的亲历与见证,正是陕汽国际化之路的一个缩影。
2013年,安凯来到西安留学。在一次展会上担任翻译时,他与陕汽结缘并入职至今。如今,作为驻阿拉木图的销售代表,他已成为连接两地的商业文化桥梁。
正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安凯”,共同铺就陕汽的国际化之路。
“如今,我们在海外拥有200多家一级经销商,500多家服务站,基本实现了对出口国家的全覆盖。”回翔说。陕汽不仅在海外市场销售产品,还在17个国家建立了本地化生产基地。
产品战略
从“以价求量”转向“质量取胜”
与此同时,陕汽正从“以价求量”向“质量取胜”转变。
回翔介绍道:“我们的X系列高端产品今年销量已超过1万辆,占总销量的30%以上。”
据了解,陕汽旗舰产品X6000已出口到26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南非等市场。陕汽的新能源产品已扩展到20多款,出口至英国、荷兰、摩洛哥等16个国家。
记者了解到,陕汽推行“一国一车”策略——根据当地市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产品、服务、配件、智能网联等方面,“量身打造”车辆整体解决方案。2023年,陕汽针对海外市场累计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182项,完成7款偏置码头车导入。
如今,陕汽的偏置码头车已在韩国、土耳其、新加坡等地的国际大型港口投用,与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
车联网赋能
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车联网是陕汽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的核心。
在陕汽天行健车联网大数据平台,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实时勾勒出一张覆盖全球的“移动地图”。平台累计接入车辆已突破120万台。
“这辆行驶在吉林的车,累计里程已达173万公里。”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介绍道,平台能实时分析驾驶员行为,对急加速、急减速等操作发出提醒,帮助车队平均降低油耗约5%。
2025年,天行健系统实现了全面升级。陕汽天行健车联网产品部副部长王召立介绍道:“我们提升了海外地图和时区的兼容性,新增多种语言版本,目前共支持5种语言版本。”
创新驱动
千万元重奖创新成果
创新,在陕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与扎根基层的文化。不久前,陕汽拿出1015万元重奖创新成果,在公司内部引发了巨大反响。如今,陕汽已形成“技术创新顶天立地、小微创新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陕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产线转型升级。公司围绕整车制造的加工、装配、物流等环节,全流程识别绿色制造提质增效改善点,36个工艺改善项目实施落地。
来自一线员工的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驾驶室小型弧焊站焊接工艺改进,原来5种零件焊接加工需要5名员工操作,改进后仅需2名员工操作……
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出发,陕汽重卡正在驶向世界更多角落。 记者 康乔娜
我市聚焦“小切口”精准发力
积极创新 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6+5+6+1”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方式,以企业为中心,以政策为牵引,聚焦“小切口”精准发力,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692.7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增速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6位,成功获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今年前8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574.56亿元,增加值增长9.8%,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3位;完成工业投资710.26亿元,增长32.4%,增速预计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1位。
在汽车产业方面,我市以陕汽、比亚迪、西安吉利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形成了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汽车及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动力电池等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今年前8个月,完成产值1568.62亿元,增长21.3%。
在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方面,我市围绕商用车、大飞机、乘用车、光伏、输配电装备等产业链,推动“链主”带动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目前已围绕大飞机、商用车、光伏、半导体及光子、能源(油气)、输配电、乘用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链,印发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制定牵引性目标、撬动性任务和针对性政策,推动重点产业链群能级提升。
今年前7个月,全市56家规模以上工业乘用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群企业实现产值1323.78亿元,同比增长33.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4个百分点;67家规模以上工业商用车产业链群企业实现产值503.93亿元,同比增长5.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0.5个百分点。 记者 康乔娜
西安建设世界级航空先进制造集群
打造全国大飞机产业核心承载区
如今,西安航空产业正凭借“链主”引领与全链协同的双向赋能,展现出磅礴气势。从关键锻件的极限制造,到整机总装的系统集成,再到前沿技术的创新研发,本土“航空力量”以点上突破带动全链升级,围绕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总装集成等“十位一体”优势赋能,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发展、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
今年3月,我市制定出台《大飞机配套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支持本地企业扩能增产、招引外地企业补链强链、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等4个方面精准施策,全力打造全国大飞机产业核心承载区。力争到2027年,全市航空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大飞机配套产业产值突破250亿元,国产化替代率超过60%,形成大飞机总装集成能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飞机产业集群。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布局建设,西安航空产业已形成以阎良区(航空基地)为核心板块,辐射西安全域、带动全省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构建了集飞机设计研发、整机生产制造、关键零部件研制、航空新材料加工与成型、试验试飞、产品支援、综合保障及教育培训于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和国内最为完整的航空产业链条。
目前,西安集聚了西飞、西航发等18家龙头企业,35家航空科研及相关院所,160余家规模以上航空制造业企业以及1500余家航空配套企业,多项核心技术全国领先,产业链覆盖设计研发、核心部件、总装集成、维修服务等关键环节。今年前8个月,航空产业配套产值突破7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呈现出加速集聚、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
在自主可控与智能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西安正朝着建设世界级航空先进制造集群的目标稳步迈进。记者 李欣怡
一块飞机蒙皮的绿色智造新生
锻造中国大飞机的“钢铁翅膀”
记者走进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角防务)的现代化车间里,听不到传统重工业锻压机床的震耳轰鸣,也闻不到刺鼻的化学药剂气味。取而代之的,是几台AGV小车沿着设计路线悄无声息地穿梭,将板材、零部件等送到固定区域,便于机器精准作业。
这里,见证了无数不同规格的飞机“皮肤”——蒙皮的产生。
±0.1毫米背后的“卡脖子”突围
在三角防务的智能化车间里,一块长近6米的铝合金板材正在经历一场蜕变。它即将成为国产大飞机的“皮肤”——蒙皮。与传统化学浴中的腐蚀加工不同,如今,它在一台双五轴镜像铣设备上,随着刀具精准舞动,逐渐显露出大小不一的复杂凹陷结构。
飞机蒙皮,其加工精度直接关系到飞机的气动性能、结构强度与安全性,一架客机大概需要一百多张不同曲度、形状的蒙皮。过去,航空制造业普遍采用“化学铣”工艺对蒙皮进行减薄加工——用强酸逐层腐蚀,利用溶液的腐蚀性“啃”掉多余部分,不仅精度差、效率低,而且还会带来污染。
“以前的化学铣方法,一张蒙皮要反复腐蚀多次,加工周期长,精度无法保证,就像‘泼墨作画’,控制难度较大。”三角防务副总经理王海鹏向记者介绍道,“更棘手的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液和挥发性有机物,环保压力巨大。”
转变,始于“镜像铣”这一绿色智能工艺的引入。
在新建成的先进航空零部件智能互联制造基地,记者看到了亚洲规模最大的8套蒙皮双五轴镜像铣设备。蒙皮板材被固定在大型设备上,两面刀头镜像对称运动,一面切削,一面支撑,实现精准铣削。
“现在,我们将加工精度稳定控制在了±0.1毫米!就像给飞机蒙皮做精密雕刻,以前是‘大刀阔斧’,现在则是‘精雕细琢’。”三角防务一位操作工程师说,数据最有说服力,使用镜像铣替代传统化学铣工艺,每加工1000张蒙皮,节电约10万千瓦时,减排重金属及酸碱污染物约660吨,实现零排放。
“黑灯工厂”里的效率奇迹
精度提升,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倍增。在蒙皮加工区旁边,航空精密零件翻板铣生产线同样引人注目。
与传统卧式加工不同,零件在这里被侧立起来,切削屑自动掉落,有效解决了切削屑清理难题。每台设备配备数百把刀的刀库,机械臂自动换刀,AGV小车通过设计通道输送新刀具。
“以前加工一个零件,需要人工频繁清理切削屑和换刀,现在一次装卡可连续加工数天。”在现场,一位工程师介绍道,通过工艺创新,这条生产线的加工效率相比传统方法提高了惊人的300%。
效率的提升,离不开整个产线的智能化赋能。三角防务正在全力打造“黑灯工厂”样板。
“地上,我们有智能物流系统和仓储系统;地下,是集约化的动力和通讯系统。”王海鹏边走边介绍道,“6台AGV小车、8台工业机器人、2000多个自动化立体库位……整个系统由数字化控制中心统一调度。从原材料出库,到机床加工,再到成品入库,人员只需完成装卡,之后整个加工过程无需干预,实现了运输、加工、检测、入库全流程智能化。”
记者看到,一块巨大的铝合金板材被AGV车精准送达镜像铣工位,工业机器人协作进行装夹定位后,蒙皮双五轴镜像铣设备启动,刀具在蒙皮正反两面同步进行加工,确保应力平衡。加工完成后,AGV车将半成品运往下一工序……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高 效而精准。
“这种‘黑灯工厂’模式大幅降低了对人员的依赖。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我们将经验沉淀为算法和数据,实现了规模化精密制造。”王海鹏说。
构建共生共赢的产业创新联合体
三角防务的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小而精”的蒙皮加工上,更体现在“大而强”的重大装备突破上。
在与清华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中,三角防务正在建设1250MN多向模锻液压机,打造全球液压机领域的里程碑式成果。记者了解到,这台设备具备恒应变速率锻造等先进控制模式,可以实现对大型复杂构件的多向施力、一次精密成型。对于关键大型锻件,这种控制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材料利用率、构件性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有助于解决我国大飞机领域对超大型、高性能整体构件的迫切需求。
作为我省航空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三角防务的视野早已超越自身工厂的围墙,助力阎良区(航空基地)成为世界最大的航空锻压产业聚集区。
记者了解到,三角防务正在积极构建“共生共赢的产业创新联合体”。向上游,它带动着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高端金属材料产业的研发与升级;向下游,它吸引并支撑着众多零部件配套企业聚集发展,形成强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完成订单,更要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王海鹏如是说。记者 李欣怡
一颗航空电源模块的国产替代之路夯实航空装备自主化根基
中科天地工作人员在车间内进行产品检验。
在陕西中科天地航空模块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天地)的无尘车间里,记者看到,一颗电源模块正在被激光打标机刻上型号代码。这颗模块仅有一块硬币大小,却能在-55℃至125℃的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成为机载雷达、飞控系统的重要组成。
“早期,进口电源模块有半块砖头大,现在我们的产品能做到硬币大小,厚度仅5毫米。”展厅内,中科天地副总经理刘卓指着一排排对比样件向记者介绍道。据了解,这家扎根行业领域近20年的企业,专注深耕航空电源模块的研发与制造,其产品迭代升级之路,成为我国航空机载电源实现自主可控、持续小型化攻坚的生动写照。
电源模块的“瘦身健体”
在飞机雷达、无人机飞控乃至卫星通信设备中,电源模块虽不显眼,却至关重要。它如同飞行器的“心脏”,为各类精密设备持续稳定供能,其体积、重量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机性能与航程能力。
航空领域对电源的要求极为苛刻——需在剧烈温差、强振动电磁干扰下稳定工作,同时必须极致轻小。
“机载设备每减轻1克重量,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刘卓说,“单个电源模块从传统的‘砖块式’缩小至‘芯片级’,若一架飞机应用上千个,累积的减重效应,有助于显著提升航程或有效载荷。”
事实上,这一突破源于材料、工艺与结构设计的协同创新。
在中科天地的SMT全自动生产线上,经过精密印刷、高速贴装、回流焊接等工序,指甲盖大小的电路板上,成千上万个微型元器件被精准定位;在手工电装区域,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进行着磁性器件绕制等精细操作……
“我们实现了从设计、原材料到生产的全链条自主可控,特别是平行封焊等关键工艺的掌握,确保了产品在严苛环境下的优异气密性和高可靠性。”中科天地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攻坚不止于“瘦身”,更在于“健体”。企业最新推出的800瓦高密度电源模块,在同等体积下,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两倍。这意味着,面对飞控计算机等设备日益增长的功率需求,国产电源模块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中国方案”。
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曾经,高端机载电源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昂,供应链也存在风险。”回顾行业发展历程,刘卓感慨良多地说,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航空装备的供应链安全,这也是中科天地创立之初就肩负的使命。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攀登。
在研发端,中科天地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组建起数十人的研发团队,攻克了高频平面变压器、同步整流等关键技术;在供应链上,他们成功开拓了60余家国产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及20余家辅料及耗材供应厂家,累计进行国产化辅料工艺验证超过4万小时。公司现有国产设备430多台(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2011年,中科天地从深圳整体迁至西安,正是看中了这里深厚的航空产业积淀和集群优势。
“西安聚集了主机厂所、顶尖高校,技术需求明确,产学研协同效率极高。”刘卓表示,当地政府提供的精准政策支持和专业化服务,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聚焦技术攻关。
这种良好的产业生态协同效应,正在西安持续放大。以阎良区(航空基地)为核心,从强度验证平台到数控机床,从标准件到大型结构件,再到前沿新材料研发,集群优势为大飞机的“安全翱翔”和“精益制造”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科天地在电源模块领域的突破,显著提升了国产机载系统的配套能力。这家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力,共同夯实了国家航空装备的自主化根基。
“在部分细分领域,我们已从过去的‘追随者’,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行,甚至在部分指标上成为‘引领者’。”刘卓自豪地说。
记者 李欣怡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记者 王健 实习生 付子涵 摄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