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9-30 07:17:32 编辑:王莉文 版权声明
9月20日,西安航天新佳园二期小区11岁男孩玩耍时不幸坠入通风井遇难。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不仅给一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更如同一面刺眼的镜子,照出了隐藏在我们身边、却常被忽视的小区安全隐患。
从9月23日起,华商报开通4大爆料渠道,启动“小区安全隐患排查”行动,面向市民征集线索。截至目前,共接到近200条线索,反映小区存在的安全隐患。连日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深入探访了多个不同建成年代的小区,采访了相关部门及职能单位,试图揭开小区安全隐患的层层面纱,并探寻系统性的破解之道。
>>现状扫描:新旧小区的“隐疾”与“沉疴”
从9月23日至今,华商报4大爆料渠道接到的近200条爆料线索中,涉及的既有刚交付一两年的新建小区,也有业主入住超过20年的老旧院落。其中,新建小区的安全隐患多为“仓促”交付留下的“后遗症”:单元门前的窨井盖材质轻薄、踩上去有明显的晃动感甚至破裂痕迹;消防通道被规划为临时停车位;儿童游乐区的滑梯连接处螺丝松动,防护地垫破损缺失;部分楼栋的阳台护栏高度未完全达标;小区交付后,开发商遗留项目仍未完工,致使业主与深坑“为邻”。
“这些问题,很多是开发建设阶段埋下的根子。”一位不愿具名的物业经理坦言,“有的开发商为了控制成本,在公共区域配套设施上‘精打细算’,选用价格便宜耐久性差的材料。有时为了赶工期仓促交付,一些细节验收把关不严,留下了‘先天不足’。”此外,还有一些开发商遗留问题,如规划中的公共设施未能同步建成交付、地下管网图纸不全或与实际不符等,也给后续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
建成时间较久的老旧小区,则更多面临着设施老化、维护资金不足的“老年病”。楼体外墙瓷砖大面积空鼓、剥落;楼道内灯光昏暗,电线杂乱裸露;电梯频繁出现关人、骤停、异响等故障;消防设施形同虚设,灭火器过期、消防栓无水或压力不足;化粪池堵塞、污水外溢,老旧破损井盖……这些都是老小区常见的安全顽疾。
>>消除隐患:街道、社区牵头 督促物业进行大排查
针对征集到的所有小区隐患线索,除记者实地采访报道,同时联系物业及相关职能部门尽快整改外,华商报还将线索中涉及到的小区隐患问题,全部向职能部门发函,同时持续关注事件进展,一追到底,做到件件有回音,消除隐患。
同时,记者从西安多个社区了解到,连日来,不少街道、社区已牵头督促辖区小区物业,全面进行隐患大排查。
“悲剧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必须主动作为,当好居民安全的‘守门人’。”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道双仁府社区党委书记张旭君表示,他们已向辖区所有物业企业下发通知,要求将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制度化,并建立“发现-上报-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排查不走过场,整改落到实处。
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道三学街社区党委书记严芙蓉说,要求物业定期开展隐患排查一直是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次男童坠井事故发生后,社区已再次督促辖区所有物业,要求不放过一处,加紧排查隐患。
9月26日,西安市长安区一个建成超过15年的小区内,社区工作人员正带着物业工程部经理,逐一检查每个楼栋的消防设施。“压力不足的灭火器必须立即更换,消防通道堆杂物的,今天之内要全部清理完毕。”社区工作人员一边在检查清单上打勾,一边对身旁的物业人员强调。
在高新区一个交付不久的新小区,社区网格员张军与物业安保人员一起测试儿童游乐设施的稳固性。“小区设施比较新,但也不敢掉以轻心。社区要求我们不仅查硬件,还要看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该小区物业项目经理介绍,排查中他们发现部分单元门口的井盖材质薄弱,已联系开发商要求出具质量证明,并计划将其列入公共收益更换计划。
>>追根溯源:安全隐患背后的多重困局
小区安全隐患为何屡治不绝、反复出现?
西安一家物业公司项目部负责人赵先生坦言,其背后是设计、建设、管理、维护等多个环节的漏洞交织而成的复杂困局。
“部分小区在规划初期对安全细节考虑不周,或者建设时未能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范标准。例如,井盖的承载等级、消防通道的宽度、公共活动区域的安全防护等,都可能存在标准滞后或执行打折扣的现象。一些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也可能存在未经充分验证的潜在风险。”赵先生称,小区内设施设备产权复杂,保修期内与保修期外的责任主体不同,专项维修资金、公共收益的使用程序繁琐,也会导致出现问题时开发商、物业公司、业委会(或业主)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谁的孩子谁抱走”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清晰界定。
西安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相关人员称,部分物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日常巡检流于形式,对小问题、小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养痈成患。业主的安全意识和参与度也有待提高,对公共空间的安全状况关注不足。
此外,资金短缺是老旧小区面临的最大瓶颈。公共维修资金归集不足、续筹困难,使得大规模的更新改造步履维艰。物业费标准仅能维持日常基本运维,难以支撑大型安全隐患的彻底整治。
记者手记
安全才是最基本的民生
连日的采访,记者走过一个又一个小区,听到最多的是“正在排查”“已经整改”“全部更换”。基层的忙碌是真实的,社区的焦虑是真实的,物业的压力也是真实的。然而,在这场由悲剧催生出的整治背后,令人总忍不住去想:如果没有那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警钟,这些藏在我们身边的风险,是否依然会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被熟视无睹?
我们缺的或许不仅仅是更换井盖的钱,也不仅仅是几部法规,我们缺失的,可能是一种刻入骨血的、对公共安全“患其无用,备其未然”的敬畏感。排查与整改是必要且紧迫的回应,但水的波纹终会平息。其关键在于,当社会关注的热度褪去,当媒体的镜头转向,我们能否将这场痛彻心扉的“非常态”整治,固化为一种“常态”的坚守?我们能否建立起不依赖于悲剧驱动的、长效的安全管理与维护机制?
小区是现代城市人栖身的家园。这里的每一级台阶、每一盏路灯、每一个井盖,都关乎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1岁男孩用他如花的生命换来的警示,不应随风而逝。消除小区安全隐患,是一场涉及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立法、资金、意识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更是一场考验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持久战。
它呼唤更严格的标准、更智慧的手段、更明晰的责任、更有效的监管、更充足的投入,以及每一位居民、每一个责任主体对安全底线的高度敬畏和不懈坚守。唯有如此,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才能让我们居住的小区真正成为安心、舒心的港湾。安全,是最基本民生,也是城市文明最坚实的底座。
多方求解
消除小区安全隐患 需形成治理合力
消除小区安全隐患,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方之责,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区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居民协同发力,形成治理合力。
>>专家:小区管理标准需提升及细化
华商报民生观察员、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社会学专家王晓勇指出,11岁男孩坠井身亡的事故非常沉痛,小区治理不能依靠“试错”,预防优于补救。
王晓勇称,现在不少小区物业在提升服务标准方面,将多数精力放在业主对物业服务的“表面评价”上,“比如业主提重物进出小区门,物业人员上前帮忙等等这些,这样会增加业主对物业服务的高感度,不能说这些服务不重要,但确实不是最重要的。”王晓勇认为,物业服务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保障业主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开发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融入安全理念,提高相关标准,比如推广使用防坠落、防破损的新型井盖,强制要求对重要公共设施进行更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他建议,应鼓励物业建立小区公共设施风险档案,对井盖状态、电梯运行、消防水压等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对井、电线、水塘、沟槽等,进行全面安全风险评估,优先解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的隐患,日常巡查及检修维护时,根据风险等级划分对这些隐患设施加强管理,同时可以在这些设施周边设置安全警示,提醒业主注意安全。
此外,王晓勇还提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家长及学校必须提高警惕,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避免潜在的风险,以确保他们远离危险。
>>律师:明晰各方责任是关键
北京市盈科(西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林安认为,因小区存在隐患引发业主人身、财产受损时,明晰各方责任是关键。
林安指出,物业公司作为小区的管理人,负有对公共区域和设施进行日常维护、保养、检查的义务,以保障业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消防设施不全属于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如电梯频繁故障,表明物业未及时检修、排除故障,存在明显过错。公共设施年久失修,如井盖破损、公共照明损坏等,物业未及时修复,导致事故发生。在上述情况下,物业公司因其过错(未尽到管理职责)导致业主受伤或身亡,需根据过错程度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
同时,开发商作为小区的建设单位,对其开发项目的质量安全负有最终责任。设计或施工缺陷,如排水沟槽设计不合理、遗留深坑等,属于开发商的过错。因开发商的过错导致隐患,并最终造成业主损害,开发商需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特别是对于交付后仍存在的、属于开发商遗留问题的隐患,开发商的责任更为直接。需根据过错程度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
遇到此类问题,业主需要维权时,需固定证据,包括事故现场的照片、视频,医疗记录,与物业、开发商交涉的录音、录像、微信聊天记录以及损失证明等。
业主可首先寻求行政介入,向以下主管部门投诉举报,要求其履行监管职责: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如果协商和行政投诉无法解决问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责任诉讼,要求责任方赔偿损失。
>>住建部门:发现隐患,涉及物业管理层面 可第一时间联系住建部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是物业管理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负有重要的监管责任。
住建部门物业管理科工作人员称,男童坠井事故发生后,住建部门也接到不少市民反映,自家小区内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住建部门也已第一时间联系小区物业进行排查处理。
同时,住建部门也将加强开发建设环节的监管,确保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严把竣工验收关。强化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日常监管和信用评价,督促其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服务品质。完善维修资金管理制度,优化使用流程,提高使用效率,探索建立应急维修机制。
该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如发现小区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除第一时间告知物业外,如隐患问题涉及物业管理层面,可第一时间联系各辖区住建部门,由住建部门督促解决。
>>街道办与社区:负责统筹协调与基层治理
街道办事处作为区级政府派出机构,在小区安全管理中扮演着“枢纽”角色。
西安市未央区一街道相关负责人称:“我们的工作是承上启下,协调各方,”他认为,为消除小区安全隐患,街道应定期牵头组织对辖区小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台账,督促整改。同时,指导协助业委会的成立和规范运作,搭建沟通平台,化解矛盾纠纷。此外,街道还应积极向上级争取老旧小区改造等政策资金支持,整合资源为民办实事。
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街道习武园社区工作人员称,消除小区安全隐患不是一天两天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社区更贴近居民,负责宣传动员、信息收集、邻里协调等具体工作。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应经常下小区走访,听居民反映的问题,看有没有新的安全隐患,及时反馈给物业或相关部门。
>>物业服务企业:守好安全管理“第一线”
作为小区日常管理的执行者,物业服务企业是安全防线上的“第一责任人”。
一家品牌物业公司的区域总监刘先生坦言:“安全是物业服务的底线和生命线。我们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日常巡检、定期维护、应急处理等制度,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立即设置警示,并第一时间启动维修程序。同时要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公示安全管理工作情况,争取理解与支持。对于需要动用维修资金或公共收益的大型维修项目,要积极配合业委会,依法依规透明操作。”
“对于物业服务企业,要推动其从‘保洁保安’的基础服务向‘精细化、专业化安全管理’升级。”刘先生称,他心中比较完美的物业服务体系,需建立标准化的日、周、月、季、年度安全检查清单和流程,并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安全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理培训。社区和街道应定期组织第三方或专家对小区进行“安全体检”,形成报告并督促整改。
此外,业主的参与和监督至关重要。西安市新城区一老旧小区物管会负责人高先生认为,要搭建便捷的业主议事和监督平台,让业主可以随时上报发现的安全隐患。让每一位居民都成为安全管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形成真正的“社区安全共同体”,筑牢小区安全的最后一道、也是最牢固的一道防线”。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群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