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秋月宴”融诗韵 “唐诗之都”暖乡情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0-09 07:52:21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2d126ccf-8868-40ee-9aba-22d87b285676.jpg

  “长相思·在长安”2025中秋月宴直播现场,董宇辉与于赓哲共话唐诗之都的中秋意象。

  记者 张曦 摄

  10月6日晚,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长相思·在长安”2025西安中秋月宴在大唐西市金色大厅盛大举行。活动特邀董宇辉担任主持,通过“与辉同行”抖音平台全程直播,以“中秋团圆家宴”为核心载体,为全球观众奉上一场沉浸式唐诗文化盛宴,也为西安唐诗之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

  政企协同搭建文化平台

  千年唐诗实现破圈传播

  作为西安打造唐诗文化品牌的重点项目,本次月宴活动展现出高度的组织专业性。在市文旅部门的统筹协调下,活动策划全程紧扣“唐诗+中秋+西安”三大核心要素,实现了传统文化从典籍走向大众的成功转型。

  董宇辉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亲和力,为这场中秋家宴营造出浓厚的“乡党唠家常”温馨氛围。他在主持中多次深情表示:“西安是唐诗的故乡,从‘长安一片月’到‘万国衣冠拜冕旒’,每一句诗都是这座城市深刻的文化印记。”通过与中国歌舞剧院首席舞蹈家郝若琦、国乐艺术家方锦龙、青年演员姜贞羽等艺术名家的互动交流,董宇辉巧妙地将唐代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繁荣、长安作为唐诗创作核心地等重要背景知识娓娓道来,让观众在感受团圆氛围的同时,深度理解了西安与唐诗的深厚渊源。

  数据显示,截至10月6日22时,直播观看人次突破114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接近56万,创造了西安传统文化传播的新纪录。节目播出后还引发线上网友热烈讨论,#董宇辉回西安过中秋#等话题登上抖音平台热搜,#2025西安中秋月宴#话题累计播放量超6308万,掀起多轮讨论热潮。

  创新呈现诗景交融

  传统文化可观可感可触

  活动现场,一席30余道陕西特色美食的中秋家宴成为唐诗文化最生动的载体。其中,复刻唐代“宝相花纹胡饼”的精美点心,严格参照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我国最早“月饼”形制精心制作,生动再现了“胡饼遥寄相思意”的唐代饮食文化精髓。葫芦鸡、凉皮等经典陕西美食的亮相,更让“长安烟火气”与“唐诗雅韵”实现了完美交融。

  著名历史学者于赓哲教授在席间从珍贵的文物图片入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秋吃饼”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唐诗中“月”意象的丰富内涵。他以“李白斗酒诗百篇”“今夜月明人尽望”等千古名句为线索,系统串联起盛唐长安时期丰富多彩的中秋景象——从宫廷宴饮的庄重典雅,到文人赏月的风雅别致,再到市井嬉戏的热闹欢腾,都在“品味美食、赏析诗词、欣赏歌舞”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025西安中秋月宴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采用“主会场家宴直播+重点景区实景录播”的双重模式,将城市优质文旅资源转化为唐诗的“沉浸式舞台”。在大唐芙蓉园、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西安城墙、关中书院等著名文化地标取景录制的《春江花月夜》《霓裳羽衣曲》《编钟鼓乐》《胡旋舞》《书生群舞》等精品节目,精准还原了“霓裳羽衣为中秋”的盛唐气象,生动演绎了“天涯共此时”的民间温情。这种“诗中有景、景中显诗”的创新呈现方式,让线上观众既能“诵读唐诗”,更能“看见诗意”,深刻感受到了西安这座城市独有的“一步一诗境、一街一风韵”的文化魅力。

  活动特别设置了非遗文化体验环节,莲湖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倍源现场展示了“一墨成画,一面成塑”的精湛技艺。通过揉、搓、挤、压等娴熟手法,他将寻常的面团塑造成兼具味觉享受与视觉美感的艺术精品。秦腔表演艺术家侯红琴演绎的《五典坡·飘彩》柔情婉转,屈苏红呈现的《擂鼓战金山》慷慨激昂,在刚柔并济间充分展现了秦腔艺术动人的情感张力。

  深化文商旅融合

  文化价值实现有效转化

  此次中秋月宴不仅是精彩的文化盛宴,更是西安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消费”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活动期间,大唐西市主会场周边精心布置的唐诗文化主题市集,汇集了非遗手工艺品、唐诗主题文创产品、陕西特色美食等多个品类,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驻足消费。同时,大唐芙蓉园、长安十二时辰等景区同步推出“唐诗中秋主题体验线路”,游客可以跟随经典诗句打卡游览、参与沉浸式演出互动,有效带动了景区客流量和二次消费的显著增长。

  活动尾声,董宇辉与在场嘉宾共同举杯,发出深情祝愿:“愿这轮长安月,照亮唐诗的传承路,也照亮西安文商旅的新未来。”

  “长相思·在长安”2025西安中秋月宴的成功举办,既是对西安唐诗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展示,也是贯彻落实“以节促旅、以文兴商”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未来,西安将持续以唐诗文化为核心要素,着力打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和品牌IP,推动唐诗文化与文旅消费、城市发展深度绑定,让唐诗之都不仅成为西安鲜明的文化标识,更要成为推动文商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月色如水,洒落千年古都;诗韵悠长,回荡长安夜空。当直播画面最终定格在万家灯火与皎洁明月交相辉映的动人瞬间,这场融文化深度与传播广度于一体的中秋文化盛典,不仅照亮了唐诗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更为西安文商旅融合创新发展描绘出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

  记者 杨明

  董宇辉:

  西安是唐诗最厚重最鲜活的载体

  10月6日,2025西安中秋月宴专场活动“长相思·在长安”现场,知名主播董宇辉以“陕西乡党”的深情与文化传播者的视角,畅谈西安唐诗之都建设的机遇与路径,解读活动背后的文化巧思,更分享了独属于他的中秋团圆感悟。

  作为扎根西安多年的乡党,董宇辉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有着深刻共鸣:“唐诗的千年流芳,离不开唐代科举以诗取士的推动,而长安作为盛唐都城,早已成为唐诗精神的‘原生地’——从儿时背的诗句到笔下的文章,从荧幕里的故事到心中的想象,‘长安=诗’的意象被反复强化,这里就是唐诗最厚重、最鲜活的载体。”

  据董宇辉介绍,此次活动的“家宴”形式,是团队反复打磨的创新之举,他表示:“7月接到西安的邀请后,便思考如何让活动创新。中秋本是家人围坐、把酒话家常的日子,回到家乡做活动,就该有‘回家’的温度。最终确定以‘家宴’为纽带,将诗词吟诵、音乐舞蹈融入席间畅谈,让文化在烟火气中自然流淌。为了呈现最佳效果,团队精益求精,直至活动前一日凌晨五点,仍在逐字打磨配音细节、校准剪辑卡点,虽仍有进步空间,但每一处修改都是对唐诗的敬畏、对家乡的诚意。”

  谈及西安建设唐诗之都的未来,董宇辉认为“机遇恰逢其时”。但他指出,西安的文化宝藏远不止唐诗——城墙的斑驳、大雁塔的巍峨、不夜城的璀璨是直观的文旅符号,秦腔的高亢、非遗手艺的精巧,更是深藏的文化肌理。因此,建设唐诗之都,最怕把文化做成“单一标签”,关键在于让每位游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安记忆”,有人为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寻科举往事,有人因“举头望明月”来赴中秋之约,让大家看见西安的百面风华,才能让唐诗文化真正“活”起来。

  中秋的团圆感,在董宇辉心中有着特殊分量,“平常也常和家人见面,但中秋的月亮一升起来,那种‘圆满’的感觉就格外强烈”。

  在董宇辉看来,这场中秋唐诗盛宴,既是西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为唐诗之都建设注入了人文厚度。

  当千年诗韵遇上万家灯火,古都西安正以独特的方式,让唐诗从典籍中走出,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文化记忆。

  记者 杨明

  于赓哲:

  让千年唐诗在大众面前“活起来”

  2025西安中秋月宴专场活动“长相思·在长安”现场,著名历史学者于赓哲接受了本报专访。谈及长安与中秋的紧密羁绊及西安唐诗之都建设,他以独到视角分享深刻思考,同时揭开千年文化背后的鲜活细节,让盛唐风韵与当代中秋情怀隔空共鸣。

  中秋节诞生于唐代,而长安作为当时无可争议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秋文化意象形成的核心土壤。《唐书·太宗记》中明确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标志着其已成为固定节日,而长安作为都城,自然成为这一节日文化的发源地。

  据于赓哲介绍,唐代关于中秋的记载与优美诗歌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而长安正是文人最集中之地,“长安、八月十五、赏月”三大元素叠加,最终塑造出独特的长安中秋文化意象。

  谈及当下西安正全力打造唐诗之都,于赓哲认为借助于“传统文化热”东风的同时,更要夯实基础——加强文史工作研究,并推动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让唐诗“站起来”,关键是找到“抓手”,比如白居易在长安“京漂”时多次搬家的经历,通过考证其居住地点,能让现代人产生“唐诗离我很近”的代入感,让唐诗从纸面走向现实。

  对于此次中秋月宴融合诗词、非遗等活动形式,于赓哲强调其对唐诗之都建设意义重大。“活动中呈现的陕西美食、霓裳羽衣舞、嫦娥古月、秦腔等元素,是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的重要载体。”于赓哲举例说,西安的市花石榴花源自中亚,是丝绸之路与大唐开放包容精神的象征;看似普通的烧饼,在古代称“胡饼”,“胡”字背后同样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印记;秦腔虽正式形成于明代,却可追溯至唐代佛寺俗讲、李斯笔下的“谭真薄壁之声”。

  “我们要把原先在庙堂、象牙塔里的文化知识,活起来放在大众面前。”于赓哲表示,这不仅是让大众“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学者在其中肩负着将高深文化通俗化、普及化的重要责任,助力西安的唐诗之都建设,让千年文化真正实现永续传承。

  记者 杨明

  终南时评:

  从“唐诗发生地”到“唐诗传承场”

  “形式很新颖,节目很精彩,就是没看够”“时间太短了,意犹未尽”……随着2025西安中秋月宴专场活动圆满结束,类似的反响在社交媒体上不绝于耳。这些略带“抱怨”的赞许,不仅仅是对一场活动的评价,更是对西安唐诗之都建设成果的独特认可与生动诠释。

  与此同时,西安的街头巷尾早已被唐诗浸润:大唐不夜城,唐诗灯串如星河垂落,让游客在灯火摇曳间与李白的“长风破浪”撞个满怀,同杜甫的“春夜喜雨”温柔相遇;大唐芙蓉园里,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用全息投影将“春江潮水连海平”“长安一片月”等诗中意境化为流动画面,让观众从“看诗意”升级为“享诗意”;唐诗主题观光车上,满满的唐诗元素精心装饰,打造出“唐诗可观可感、文化随车流动”的独特意境……西安正用当代语言解构盛唐气象,让唐诗从书本走向街巷,从历史走进生活,成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当代文化体验。

  西安建设唐诗之都,并非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在现代科技助力下对城市文脉的深度梳理。曲江新区,智能路灯的造型犹如唐诗中的“玉壶”,发光时宛如“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境再现;华清宫的AR导览让游客透过平板电脑,看见“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胜景;骊山索道的全景车厢,让“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的意境在云端重现……这些无不说明:现代化并非要割裂传统,科技与唐诗可以完美交融。同时,唐诗之都的建设也是对诗意生活的重新定义:网红咖啡馆“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拿铁拉花、外卖小哥配送箱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贴纸、甜品店里“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月饼……都在无声诉说:唐诗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现代人的生活。

  而文化的深度,终究要靠发展的温度来承载。大唐西市周边的唐诗文化主题市集里,非遗手作与文创产品热卖;“唐诗中秋体验线路”上,景区客流与二次消费飙升,都生动诠释了“文化+旅游+消费”深度融合的魔力。这背后蕴藏着清晰的发展逻辑:以唐诗IP激活文旅资源,用消费场景反哺文化传承。正如中秋月宴上董宇辉所言,“愿这轮长安月,照亮唐诗的传承路,也照亮西安文商旅的新未来。”

  当西安把“诗和远方”酿成“人间烟火”,当“没看够”的期待能够在大街小巷得到持续而温暖的回应,这座古都便不再是单纯的“唐诗发生地”,而是鲜活的“唐诗传承场”。这,正是西安给予唐诗最好的当代注脚!

  杨巧玲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