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西安新闻 > 正文

从“听戏”到“入戏” 古城大秦之腔声韵昂扬

西安新闻 西安晚报 2025-10-09 08:00:13
A1 A2 A3

  双节假期的西安,上演了一场以秦腔领衔、传统戏曲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的文化盛宴。从易俗社文化街区的专业舞台到城墙脚下的惠民演出,从白发苍苍天天“打卡”的老戏迷到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数百万人次线上线下观演,共同见证了秦腔这门古老艺术在古城焕发出的蓬勃生机。这不仅是假期中一场场秦声秦韵的传递,更是一场从“听戏”到“入戏”的文旅体验革新。

  戏台上下共唱秦腔新韵

  10月1日,细雨初歇,易俗社文化街区露天戏楼的飞檐还挂着水珠,台下已是人声鼎沸。10时整,板胡声破空而起,西演·周至县剧团带来的秦腔《探窑》准时开演。高亢激越的唱腔在湿润空气中回荡,65岁的刘阿姨握紧小孙子的手,在人群中微微颔首打着节拍。不远处,几位外国游客举着手机录像,听到精彩处连连竖起大拇指:“Amazing!”

  这个假期,易俗社文化街区的露天戏楼前总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以秦腔领衔,西安演艺集团的专业演员们在这里带来8天36场免费演出,让钟楼脚下的特色街区始终沉浸在秦音的声浪中。折子戏《苏武牧羊》的苍凉悲壮、《四贤册》的伦理温情,每一折都让戏迷如痴如醉。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执着的身影——70岁的杨先生让朋友用轮椅推着自己赶早场;“直播达人”侯大爷连续5天清早就来“抢占”第一排,架起三脚架将精彩瞬间传递“云端”;还有不少牵着家长衣角的孩童,瞪大眼睛盯着演员华丽的戏服,被那铿锵的韵律深深吸引。

  秦腔的热烈,还带着秦人的热情。10月3日,易俗社文化街区的露天戏楼下,一场“秦腔KTV”将气氛推向高潮。演出间歇,演员径直走下戏台,向观众中一位羞涩的男孩发出邀请:“来,一起吼一嗓子!”短暂的犹豫后,男孩跟着调子唱起“祖籍陕西韩城县……”虽不专业,却气势十足,周围观众齐声喝彩。很快,更多观众自发加入“大合唱”,爷孙对唱、母女同台,戏楼前秒变秦腔大型互动现场。“从来没想过我能和秦腔演员一起唱!”一位河南游客激动地说,“虽然不太会唱,但这个氛围太感染人了。”

  百万流量“云上”共鸣

  从古城发出的秦腔声浪,还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在“云端”激起层层涟漪。

  10月6日一大早,在易俗社文化街区露天戏楼正前方,74岁的侯大爷轻拍座椅,一脸自豪地跟记者说:“这个位置,我之前已经坐了整整5天!”连台上的演员们都有印象:这位老人的手机和三脚架,已成为假期里固定位置的固定配置。

  不远处,57岁的刘叔对着镜头精神满满地打招呼:“家人们早上好!今天老刘继续带大家看大戏!”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些天,自己每天都来易俗社文化街区看免费的秦腔表演,并且给天南海北的“戏友”直播,“就咱的直播间,每场观众人数都轻松突破1.5万!”

  记者从西安演艺集团了解到,在双节假期,仅易俗社文化街区的演出,就有超过200万人次的观众通过线上直播“云赏戏”。更令人欣喜的是,覆盖全国的视听网络中,秦腔粉丝不乏“80、90后”的年轻面孔,他们用弹幕“666”“太燃了!”表达着对古老艺术的惊叹。

  在城墙环城公园,西安三意社和城墙景区携手带来的假期惠民演出同样引发线上线下双重热潮。当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三意社社长侯红琴径直走下舞台,紧紧握住前排老奶奶的手,面对面为她唱上一段时,直播间里的弹幕瞬间刷屏:“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泪目了!”细雨纷纷中,演员们的热情不减,观众的掌声不息,这场“诗意长安唱秦声”的活动,通过网络,将秦腔的种子撒向更远方。

  古今对话文旅相融

  双节假期,西安的秦腔演出还与剧院中的“国韵秦风”展演、博物馆游、“老字号”美食打卡等本土特色多元游玩体验深度融合,向市民游客呈现城市文旅新场景。

  街区中的秦风源非遗剧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伴随秦音缭绕,皮影戏《三打白骨精》一开场就牢牢抓住所有小朋友的眼球。“孙悟空!是孙悟空!”白色的幕布上,齐天大圣翻腾打斗,活灵活现。演出结束后,孩子们一窝蜂涌上台,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亲手操作皮影,感受传统技艺的神奇魅力。

  10月8日,走进易俗社文化街区中的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活力在这里奇妙交融。几个“00后”围在一张泛黄的演出广告前热烈讨论:“快看!这简直就是最早的‘出道’海报啊!”在戏装体验区,排队等待的年轻人同样络绎不绝。

  在易俗社百年博物馆,泛黄的戏单、800多本手写剧本静静诉说着古老剧社的百余年传承。一位“80后”妈妈在“体验换装”区一边给女儿整理水袖一边感慨:“孩子以前觉得秦腔离我们很远。但现在在这么活泼的氛围里接触,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走出博物馆,秦腔的铿锵遇上老字号的香气,奏响了一曲味觉与听觉的协奏曲:街区的老字号非遗美食集群里,老孙家泡馍的热气、德发长饺子的鲜香,与戏台上的唱腔交织在一起。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次‘双节’的演出把戏‘唱’进了店里——昨天《二进宫》的演员刚走进来,亮开嗓子唱了一段,顾客们立马围过来,店里的热闹劲儿,比过年还足!”

  “在易俗社文化街区这个秦腔文化圣地,我们特别注重饮食文化与表演艺术的深度对话。”西安饮食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多维融合,让西安的饮食也能成为最具烟火气的文化现场。”

  跨界融合激活假日精彩

  以“秦腔”为名的假日精彩远不止于此。10月6日,“长安月圆话昭君”主题活动在易俗社文化街区举行,此次活动既是对西演·西安易俗社秦腔大剧《昭君行》走进昭君故里宜昌演出成功的祝贺,也是“新昭君出塞”大型文旅探秘活动走进西安的开篇序章。

  10月8日,“呼和浩特‘昭君出塞’沿线文化旅游联盟走进西安”主题活动,在易俗社文化街区戏楼接力举行。演出以“昭君行”为主线,《光明汉宫》《昭君出塞》《蹛林大会》《赛马》《万马奔腾》《鸿雁》与呼麦《满都拉汗赞》等12幕节目层层递进,构建了完整而动人的文化叙事。

  从戏台上的专业演出到戏楼下的全民互动,从博物馆的静默文物到美食街的市井烟火,从古城的独家好戏到八方携手的联袂献演——8天的艺术盛宴落幕,但文化的回响仍在延续。这个双节,西安用最地道的“秦”味、最热情的“秦”韵、最创新的“秦”意,让传统秦腔在现代社会绽放出令人惊叹的魅力:传统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这个时代热烈相拥。

  首席记者 孙欢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千年古都中秋月宴夜精彩上演 西安唐诗文化“破圈”出彩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