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头上何所有?翠微㔩叶垂鬓唇…看唐诗里的时尚如何“焕新”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0-09 08:11:27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e5740938-f445-4e4f-a3f1-2e7ef7a589f3.jpg

游客身着汉服在鼓楼前自拍留影

2549c23b-a4b0-49aa-9d9c-723678255c21.jpg

身着汉服的游客在大唐不夜城游玩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㔩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丽人行》

  “头上何所有?翠微㔩(è,古代妇女发髻上像花一样的饰物)叶垂鬓唇。”杜甫《丽人行》中这精妙的一问一答,不仅定格了唐代曲江池畔丽人的风华,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长安城曾经引领天下的时尚风潮。

  千年之后,当身着唐装汉服的游人再次漫步于曲江池畔、大唐芙蓉园,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风尚在此奇妙交融,藏进诗句的盛唐“时尚密码”就这样在西安街头被重新破译。

  诗篇中“凝固”曲江池畔的时尚现场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春日,曲江池畔柳丝如烟。杜甫用诗笔记录下杨氏姐妹游春的盛大场面,“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写其风姿,“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绘其华服。这是安史之乱前夜的最后一个繁华春天,杜甫用诗笔记下杨氏姐妹游春的盛况,也无意间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盛唐时尚史。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写尽服饰的华美,而“头上何所有?翠微㔩叶垂鬓唇”则暗藏唐代头饰的“精妙密码”。这种薄如蝉翼的宝石花叶垂落鬓边,与步摇、簪钗共同构成移动的“盛世华章”。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静芳副教授这样解读:“这里的‘翠’指的应是绿松石般的青绿色,或许是被称作‘瑟瑟’的绿松石,也可能是‘点翠’的工艺,垂鬓唇的发饰可能是步摇。”

  考古发现印证了诗中的描写。从永泰公主墓壁画到何家村出土文物,都能找到“满头行小梳”的实物证据。于静芳指着壁画临摹图解释道:“这些装饰不仅是审美追求,更是身份象征。盛唐时期,女性发饰的繁复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更具深意的是,这首诗创作于盛唐转向衰微的历史节点。杨氏姐妹的奢华装扮,既是盛唐气象的极致展现,也预示着危机将至。这种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时尚记录,让《丽人行》拥有了超越诗篇本身的价值。

  唐代女性的时尚变迁,映射着社会审美的流转。于静芳通过壁画研究发现,开元初年,社会审美更倾向“细白长”的修长体态,发髻高耸,妆容清雅;而至开元十一年后,随着国力的强盛,审美开始转向丰腴圆润。这种变化直接体现在妆容发型上,为了衬托丰满的脸型,发髻开始下垂,并在脸侧增加装饰,天宝年间壁画中的女性形象愈发丰腴华贵便是明证。

  唐代女装饱含古人的生活智慧

  “双节”前在西安博物院举办的“文物会说话”大讲堂上,三位模特的妆扮完美再现了唐代仕女的经典形象。高耸的发髻、额间的花钿、颊侧的面靥,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严谨考证。这些复原造型不仅展现了盛唐的审美风尚,更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

  古代服饰的设计饱含着实用性的智慧。齐胸襦裙的系带方式采用独特的交叉缠绕法,既保证服饰不会滑落,又便于根据体型调整松紧;翻领胡服的立领设计和窄袖剪裁,不仅便于骑马出行,还能抵御风沙;甚至连发髻的盘绕方式,也充分考虑了日常活动的需要,既稳固又不失优雅……这些发现都颠覆了人们对古代服饰“华而不实”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认为古代服饰不够便利,这其实是个误解。”于静芳表示,古人也要生活劳作,他们的服饰在追求美观的同时,必然考虑实用性。研究发现,唐代女装中的很多设计都非常人性化,只是很多具体的细节还需要不断地考证。

  “对历史的良好复原本身就是最好的创新。”于静芳指出,“只有真正理解古代的审美逻辑和生活智慧,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唐代服饰的层次感,设计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日常服装;参考唐代色彩的搭配法则,创造出富有东方美学的现代配色方案。”

  可喜的是,这种基于严谨考据的创新,正在西安的街头巷尾悄然发生。在大唐不夜城,游客们穿着经过改良的唐装轻松漫步;在古城墙上,汉服爱好者们体验着古今交融的时尚魅力。每一次用心的复原,都是与历史的一次深度对话;每一个创新的设计,都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根发芽”。

  千年时尚的轮回是古人今人的美丽对话

  大唐芙蓉园里,身着齐胸襦裙的年轻女孩小陈在紫云楼前整理着披帛,发间的仿古步摇在阳光下闪着光。“我特意选择这套复原款唐装,了解了背后的历史文化,让穿着体验更加深刻。”小陈说。

  大唐不夜城的夜晚,则是另一番景象。华灯初上,穿着发光汉服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在仿唐街巷中穿行漫步。一位汉服摄影师表示:“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网红妆,而是追求更具历史真实感的复原造型。”

  从大唐不夜城的夜间巡游到曲江池畔的“汉服节”,从博物馆的复原展示到街头的创意穿搭,唐代服饰文化焕发着新的生机,传统文化正在以各种形式融入现代生活。

  “这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于静芳说,“当年轻人自觉选择传统服饰,当城市空间自然接纳历史元素,说明传统文化已经真正‘活’在了当下。这种文化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据了解,随着“国潮”风起,汉服产业在西安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25年的最新数据显示,西安的汉服体验馆已超过3000家,不仅占据了全国该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更强劲带动了妆造师、摄影师、文创设计等整条产业链的蓬勃发展。这股由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热潮,成功地将西安的城市形象从厚重的“历史古都”,刷新为一个可触、可感的“活态文化体验地”,展现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商业中的强大生命力。

  “双节”的最后一天,天公依然不作美,虽然白天晴了一阵,太阳也出来了,但月亮终究未能如大家所愿升上古城的夜空。不过,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华灯初上的大雁塔广场上,一群刚做完妆造的年轻人在嘻嘻哈哈地拍照。她们发间的仿制绿松石饰物在灯火映照下泛着青绿色的光芒,与杜甫诗中“翠微㔩叶”的描述奇妙吻合。

  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美妙的方式——当古老的诗歌在现代街头找到知音,当千年前的时尚被重新诠释,长安的丽人们,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美丽对话。从诗篇到街头,从古至今,文化的生命力在每一次用心的复原中延续,在每一次创新的尝试中焕新。

  文/记者 张潇 图/记者 李明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