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10-09 20:09:14 编辑:方正 版权声明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
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
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
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也叫晋王坟村,因明代晋王朱济熺的陵墓而得名。相传村子里的村民为守陵人后代,600余年来与王陵相融共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据《临汾县志》记载:村子里埋葬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晋王朱棡的嫡长子朱济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袭封晋王,后因宫廷斗争被废黜爵位,幽禁十年后复爵,宣德十年(1435 年)去世后葬于此地。陵墓坐西向东,居高临下,陵前原建有献殿、神道等建筑,代表了明代王室陵墓的典型风格。
国庆节,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自驾导航至临汾土门镇坟上村,沿霍侯一级公路行驶到村口,高大华丽的牌楼上“晋王坟村”牌楼上还有双龙。顺着小路拐进村子约2公里便到了坟上村。
昔日神道
如今是村民晒玉米的主干道
“往前走,就是神道。”顺着大爷指的方向,前行百十米后,一对华表从树冠里探出头来,柱身的祥云纹路被风雨磨成了浅痕,路牌显示“墓道街”,这就是明代晋王朱济熺的神道,如今成了村民晒玉米的主干道。马路两侧左右对称的石羊,石马、石人的头部或者身上贴着红色的喜字,那是有村民家刚刚办完喜事的残留。
村委会门口“错位”的石狮,本应是守陵的神兽却移动了位置、改变了方向,“蹲”在村委会大门的两侧,撑门面。
“前些村子年修路,把它们挪这儿‘看门’”,村委会的院子里除了戏台,办公室,还有诊所,一位手里拿着药的老者说。不远处的石羊旁,两个小女孩正坐在是羊身上玩耍,石羊的背上已经磨得锃光发亮,像涂了层蜡。还有一户人家正坐在石人前的街道上掰玉米。
空中俯视整座村子建在晋王墓的下方,主干道两旁的石像生至今仍基本保留在原位,包括石华表、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石虎六类雕像。
石华表挺拔矗立,顶端祥云雕刻依稀可辨,如今与电线杆、梧桐树和水泥房屋比邻而居,成为村民纳凉打牌的天然背景。
镇墓兽与动物石像有石狮威风不减,石虎憨态可掬,石马与石羊则温顺地守护着,身旁就有路边晾晒的玉米、农具,甚至拖把之类的,生动呈现文物与生活的交融。
文武官员像的文官手持笏板,武将腰佩长剑,分列神道两侧,文武官的帽翅形象有些呆萌,其身后是低矮的夯土房与现代卷帘门、空调,时空错位令人惊叹。
神道尽头有一座庙宇,大门牌匾上写着“西庙”二字,锁着门,门缝里能看见内部为规整四合院形式,院内的盘龙雕刻,龙头朝着封土堆的方向。转过庙宇,后面就是晋王墓封土堆。六七米多高的土丘突兀地立在田埂边,登上封土堆,顶部的盗洞像只黑洞洞的眼睛,环视四周封土周长约20余米。看到有牧羊人带着2条猎狗,十几只山羊。放羊老汉挥挥鞭子说:“这就是晋王坟。前面的西庙是在过去献殿的遗址上复建的。听说献殿的壁画比小西天还精致,可惜损毁了,没有了。”
村子里不少院子已荒废
记者在村子里转悠,看到不少院子荒废,有些院落结构一看过去就是大户人家,三进院、照壁、马头墙,门楼,可惜大多都已残破。几位妇女带着孙子在路边,聊天中一位大嫂告诉记者:“我家祖上是看墓门的,一辈辈住下来。现在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去了,村子里基本都是老人了。”
她们说,村子清明祭拜的习俗一直还在,届时神道旁的石像上会贴满红纸,村里的年轻人也会从外地赶回来,给这寂静落寞的村落增添了热闹与活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