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天汉评】两年三次“国家代言” 汉中如何借势擦亮朱鹮“金名片”?

来源: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汉中市委网信办 时间:2025-10-10 20:07:58 编辑:曹家旬 作者: 版权声明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布汉中洋县朱鹮翱翔视频,配文点赞“自然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这是近两年来外交部第三次“国家代言”朱鹮——从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2024年5月和12月分别两次推介汉中朱鹮,到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今年秋天再次推介,这只曾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已从生态保护的“中国样本”,跃升为国家叙事的“文化符号”。

对于汉中而言,三次“高光时刻”既是机遇,但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如何借势将朱鹮品牌擦得更亮,让其成为汉中最鲜明的精神文化标识与全球对话的文明载体?结合前不久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汉中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精神,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答案:

深挖文化根脉,让朱鹮从“生态符号”升维为代际传承的“文化自觉”。 朱鹮在汉中的故事,本就深植于文化厚土:洋县流传“朱鹮是凤凰化身”的传说,朱鹮在民间被称为“吉祥鸟”“爱情鸟”“长寿鸟”等等,老辈人“见朱鹮不打扰”的习俗延续半世纪,“朱鹮友好型”稻田里沉淀着“人鸟共生”的生存智慧。2024年12月7日,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汉中朱鹮栖息在柿子树上的视频,所配的文案为“朱鹮和柿子都象征着好运和繁荣”,这便是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美好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经典范例。此前,汉中已将朱鹮的故事编成绘本、融入社火皮影,也拍摄了很多相关的宣传片、出版了图书、画册等等,但文化挖掘仍需更“走心”,更需创新。我们不妨借鉴近年来上海歌舞团的《朱鹮》舞剧在全球爆火的艺术转化逻辑,结合汉中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本土地域特色,用舞蹈(古典与现代结合)+戏剧(国家级非遗项目汉调桄桄)+音乐(陕南民歌)+数字光影等形式,将“朱鹮与稻农的四季”“护鸟队的坚守”等场景搬上舞台,让静态的文化记忆变成动态的情感共鸣。同时,在中小学开设“朱鹮文化实践课”,让孩子参与监测记录、制作羽毛画,在代际传承中厚植“守护朱鹮即守护家乡”的文化自觉。

创新传播方式,让朱鹮从“地方IP”走向“全球语言”。 三次“国家代言”的视频里,最动人的是朱鹮在汉中的绿水青山之间翩然翱翔、嬉戏或者觅食的画面——这种鸟类与大自然温情和谐的场景,恰恰是跨文化传播的密码。汉中需跳出“宣传片思维”,用更国际化的叙事讲好朱鹮故事:比如以更年轻化的视角多层面创新讲述“汉中朱鹮”育雏、繁殖、觅食的日常,以及朱鹮如何选择配偶、“自由恋爱”、从一而终的忠贞“爱情故事”,朱鹮家族内部“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的友好相处模式,还有朱鹮保护站老中青三代科研专家、饲养员及普通群众40多年来如何保护朱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感人故事等等,可以采用纪实、网络微电影、微短剧等方式,进一步创新“汉中朱鹮”表达和传播方式。另外,文旅部门也可利用物联网技术让海外网友“云养朱鹮”;还可将朱鹮元素融入国潮设计,推出盲盒、丝巾、数字藏品,让文化符号可携带、可传播。正如上海歌舞剧团的舞剧《朱鹮》让周边产品脱销的启示:当文化有了“消费场景”,传播便有了“裂变”的可能。

深化国际对话,让朱鹮从“中国样本”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其保护天然具有跨国属性。汉中可根据国家的相关战略和国际交往交流原则,主动对接日韩等朱鹮保护合作方,不仅延续赠送种源的传统,更要共建“朱鹮保护国际论坛”,分享“生物链共生”“社区共管”等经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将朱鹮保护案例写入全球生态治理教科书。要以朱鹮为媒,举办“国际生态文化周”“国际文化论坛”等等,邀请海外艺术家、学者来汉创作,让“朱鹮之乡”成为全球生态文化交流的平台。当朱鹮从秦岭飞向世界,它承载的不仅是中国的生态承诺,更是“美美与共”的文明共识。

从“7只孤羽”到如今的“万鸟翱翔”,从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到生态保护的“中国样本”、国家叙事的“文化符号”,朱鹮的全球“破圈”,本质是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共振。当生态保护成为文化自觉,当地方实践融入国家叙事,汉中朱鹮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传播,是让世界看见中国如何用行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有力的推介,是让全球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如何在新时代通过文化与艺术焕发新生。

对于汉中而言,三次“国家代言”既是肯定,更是期许——唯有深挖文化根脉、创新传播方式、深化国际对话,方能不断擦亮朱鹮这张“金名片”,让生态和文化自觉更加闪耀文明的光芒。(郝彦飞)



来源: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汉中市委网信办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