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西安市近五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已步入老年阶段。截至2024年底,西安市已有20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今年暑假期间,由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韦艳带队的“e路统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研,覆盖了西安市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长安区等核心城区的13个拟申报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倾听老年居民的真实心声,了解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现状。
问卷调研
走访13个社区
参与调查的老人平均年龄72岁
西安财经大学调研团队依托《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指引(2025年)》,设计了涵盖硬件设施、公共服务、文化环境、智慧养老等多个维度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与老年人满意度调查问卷》。团队深入13个社区开展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覆盖了单位制社区、老旧社区和商品房社区三种类型,共回收有效问卷302份。
参与调查的老人年龄介于50至93岁,平均年龄72岁。其中,女性占比67.7%,男性占比32.3%。在婚姻状况上,已婚者占83.3%,丧偶者占15.3%,未婚和离婚者各占0.7%。居住方式方面,26%的老人独居,37.3%与配偶同住,28.3%与子女共同生活,6%与孙辈同住,另有2.3%选择其他形式。
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方面:硬件设施适老化、公共服务便利度和文化环境友好度。
硬件设施适老化关注居家及社区公共设施的安全性与便利性,如防滑设施、夜间照明、扶手、电梯和步行道等。
公共服务便利度调查养老与医疗服务、上门医疗、老年活动中心、助餐服务、志愿服务及老年再就业培训的使用情况和满意度。
文化环境友好度涵盖孝亲敬老氛围、社区活动参与、数字设备使用和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反映社区在生活质量与社会参与方面的支持情况。
此次调研不仅着眼于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现状,更重视倾听老年居民的真实心声,最终形成了一份融合数据分析与人文关怀的调研报告和实践建议,为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有益参考。
第1部分
硬件设施适老化:如何从“有的用”向“用得好”深化?
>>家中硬件设施改造:
单位制社区改造成效显著,老旧小区安全设施存短板
在调查问卷中,受访者对家中硬件设施的适老化改造进行了满意度评价打分,涉及五个主要方面:卫生间防滑设施、室内夜间照明、卫生间扶手及紧急呼叫装置、厨房设施的操作便利性(如炉灶、水槽高度等)以及家中门窗的开关便利性。(评分标准:1=非常不满意;2=不太满意;3=一般;4=比较满意;5=非常满意)
调研结果显示,家中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整体获得居民认可。其中,“室内夜间照明”与“家中门窗的开关便利性”普遍获得较高评分(均值均超过4.1分),成为满意度最高的项目,表明这些基础设施改造切实改善了老年人的居家便利性。
调研还发现,单位制社区在家中卫生间适老化改造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均分4.1分),其防滑设施满意度领先。同时,在“厨房操作便利性”方面也位居前列(均分4.2分),反映出其改造的系统性与细致度。相比之下,老旧小区卫生间扶手及紧急呼叫装置的安装与适用性方面满意度相对较低(均分3.99分),暴露出在关键安全设施上的改进还有待加强。商品房社区的各项适老化指标表现较为均衡,整体满意度保持中等水平,说明该类社区的适老化改造虽然有所推进,但仍有提升空间。
■建议:
推广单位制社区经验,补齐安全设施短板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老旧小区在紧急呼叫装置等安全设施上仍存在明显短板。因此,建议推广单位制社区的改造经验,编制《家庭适老化改造指南》,重点加强对老旧小区卫生间扶手、紧急呼叫设备的安装与适用性检查,同时政府可提供专项补贴,优先保障高龄、独居老人家庭的改造需求。
>>社区适老化改造:
夜间照明系统获好评,公共座椅和健身器材成短板
在调查问卷中,受访者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满意度评价,涉及六个关键方面:无障碍坡道、电梯/楼梯扶手、公共休息座椅的数量、位置及舒适性、夜间照明系统、健身器材适老性以及小区步行道的平整度、防滑性及宽度。
与家中设施的适老化改造不同,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结果呈现出另一番图景。三类社区的夜间照明系统普遍得到了较高评分(均值超过4.0分),表明夜间照明设施的投入成效显著,有效提升了老年人在晚间出行时的安全感。
然而,调研还发现,与老年人户外休闲、社交和健身需求密切相关的两项设施——公共休息座椅和健身器材的适老性,成为了三类社区的共同短板。这两项设施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均值低于3.8分)。这一现象表明,当前社区的改造工作可能较侧重“通行”无障碍,而忽视了老年人“停留”进行休闲活动和锻炼的需求。因此,公共休息座椅的数量、布局舒适度,以及健身器材的安全性和适宜性,都是今后改造中亟需重点优化的方向。
■建议:
优化休憩健身设施,增设带靠背和扶手的休息座椅
调研建议,适老化改造应从“有的用”向“用得好”深化。未来的改造工作,不仅要继续巩固照明、防滑等基础设施的优势,更要精准投放资源,聚焦目前满意度较低的领域,特别是关乎老年人生活品质的社区休闲健身设施和住宅内部紧急呼叫系统。
在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建设方面,建议在老年人常聚集的区域增设带靠背和扶手的休息座椅,并更换或新增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低强度、安全型健身器材,如推手器、腰背按摩器等,以提升户外环境的舒适性与实用性。
第2部分
公共服务便利度:如何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服务”
>>社区医养合作:
仅31%老人用过上门医疗,商品房社区合作率最高,老旧小区的使用率最高
近年来,我国社区医养合作机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覆盖率达到63%,表明多数社区已初步建立起医养结合的服务框架。然而,此次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1%的老年人实际使用过上门医疗服务。
从调研结果来看,社区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商品房社区的医养合作率最高,达到了77%,然而服务的实际使用率却仅为14.5%。这表明,尽管这类社区的医养资源较为丰富,合作资源并未能够有效触达老年群体,居民可能更倾向于依赖传统医疗机构,或现有服务未能与其实际需求对接。
与此相比,老旧小区的使用率最高(40%),反映出该群体对上门医疗服务的需求较为迫切。然而,老旧小区的医养合作率仅为55%,表明该类社区在医养合作资源的供给上存在短板,暴露出服务供给与区域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上门医疗服务的高需求。
调查还显示,约20%的老年人表示不清楚所在社区是否提供医养合作服务,这反映出宣传推广工作的不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单位制社区和老旧小区较为突出,服务的知晓率和可及性因此受到限制。许多老年人因无法获取相关信息,错过了能够提升生活质量的医养服务。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已使用过上门医疗服务的老年群体对服务的满意度较高。“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超过70%,这表明大多数用户对服务质量给予了肯定。这一结果展现出医养合作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服务的质量,而在于服务的普及和供需之间的错配。
■建议:
破除信息壁垒,推动医养资源精准匹配
综合来看,从服务内容与需求匹配度来看,老旧小区的高龄、行动不便老年人对上门医疗服务的依赖程度较高,却面临合作资源不足的困境;反观商品房社区,尽管合作资源丰富,但使用率偏低,表明居民可能更倾向于传统医疗机构,或现有服务未能准确契合其实际需求,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服务内容。覆盖率高而使用率低的现象凸显出合作机制向实际服务转化存在障碍。
社区医养合作虽然覆盖率较高,但使用率偏低,信息不对称和供需错配是主要问题。建议建立社区医养服务信息公示栏,定期发布服务内容、预约方式及收费标准,同时借助社区微信群、子女代预约等渠道加强宣传,尤其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服务知晓率。
>>老年活动中心:
老旧小区使用率最低,40%老人表示“对信息不了解”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推进,西安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活动空间逐渐得到重视,西安市大多数社区已设置了老年活动中心,且覆盖率超过68%。然而,尽管硬件设施得到初步完善,老年活动中心的实际使用情况却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在资源配置和服务效果上的不平衡。
调查数据显示,在单位制社区中,61.1%的老年人曾使用过老年活动中心,使用率相对较高;而商品房社区的使用率为52%,老旧小区的使用率最低,仅为44.9%。这表明,尽管老年活动中心的设施覆盖面较广,但其实际使用率并未与设置率同步提升,尤其是在老旧小区,设施的使用效果尤为不理想。
调研结果显示,不同社区类型面临的使用障碍具有一定共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在老旧小区,40%的老年人表示“信息不了解”是主要障碍,这反映出社区信息传递和宣传机制存在不足。与此同时,27%的老年人认为“设施陈旧”是另一个关键问题,表明硬件设施急需改善。在单位制社区,27%的老年人提到“无障碍设施不足”,这可能是影响高龄或行动不便老人参与的重要原因。而在商品房社区,16%的老年人认为“服务项目不符需求”,显示出服务内容与居民实际期望之间存在错位,导致这些服务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建议:
提升信息触达率,对老旧小区活动中心设施翻新
综合分析可知,尽管老年活动中心的覆盖率较高,但在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如何提高使用率,真正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依然是当前面临的挑战。高设置率并未有效转化为高使用率,尤其在老旧小区中,信息闭塞和设施老化导致使用意愿偏低。单位制社区虽使用率较高,但仍受限于无障碍设施的缺失;商品房社区则因服务内容与需求不匹配而未能充分发挥潜力。这些问题共同反映出老年活动中心在持续运营、内容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方面的不足。
建议对老旧小区活动中心进行设施翻新,增加无障碍通道,并每月通过楼道张贴、语音广播等方式发布活动日历,提升信息触达率和参与意愿。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