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再次远征苍穹 中国商业航天驶向星辰大海新境界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10-12 21:15:21 编辑:方正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10月11日上午,山东海阳附近海域烈焰升腾,声震碧波。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多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继2024年1月成功首飞后,这型全球运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的又一次苍穹远征。

微信图片_20251012172342_3_417

全固体捆绑运载技术:创新突破铸就卓越性能

此次发射的引力一号以其卓越性能创造了多项纪录。火箭高度约30米,起飞质量405吨,起飞推力6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2吨,可支持百公斤级卫星实现“一箭30星”发射。它不仅是全球起飞推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更是中国乃至世界首型全固体捆绑(固体芯级 + 固体助推动力)运载火箭,同时也是我国首个在海上成功发射的捆绑构型运载火箭,极大扩充了我国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能力。

该型火箭采用三级半构型,由芯一级、芯二级、芯三级固体发动机以及芯一级周身捆绑的4枚固体助推器构成。这种“芯级 + 助推”的模块化、组合化捆绑构型设计,使火箭重心更低、支撑跨度更大,显著提升了在海浪颠簸条件下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如同为火箭打造了一个更稳的“底盘”。

该火箭配套的4型7枚固体大推力发动机全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研制。其中助推级、芯一级、芯二级采用直径2.6米发动机,芯三级为高精度上面级固体发动机。这些发动机采用了碳纤维壳体、中能推进剂以及矢量喷管等先进技术,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固体火箭动力领域的技术积累。

由于采用全固体捆绑式动力构型这一创新设计,研制团队成功突破了壳体承载、推力同步性、喷管热防护等多载荷、多物理场耦合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未来更大规模固体运载火箭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51012172341_2_417.jpg

固体动力优势:驱动商业航天快速前行

在当前空间资源开发需求快速增长、商业航天发射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快速进入空间和应用空间已成为世界航天发展的新趋势。固体运载火箭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商业航天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前无需加注推进剂,可长期整箭贮存,操作简便、响应快速,在实现小卫星快速、低成本可靠发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坚持“整体式”和“分段式”两条技术路线并重的发展策略,持续推动固体运载发动机技术稳健前行。

经过多年积累,2021年四院就以500吨整体式大推力固体发动机占据“世界之最”,分段技术更是已通过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验证了工程化应用实践。如今,四院已形成直径1.2米至3.5米、推力60吨至500吨的系列化、型谱化发动机体系,支撑起太阳同步轨道200公斤至4200公斤的全域运载能力,为我国多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型运载火箭:构建完善服务体系展实力

在固体动力技术的坚实支撑下,我国多型运载火箭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构建起了完善的商业航天服务体系。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作为我国首型全固体运载火箭,主要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微小卫星发射需求,截至目前已实现了12次陆上和5次海上发射全部圆满成功,被誉为“快响利箭”。

长征六号改作为我国首型固液捆绑火箭,创新性地实现了固体助推器与液体芯级“跨界融合”,当前已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最近两次发射仅相隔20天,展现了高效的发射能力。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采用四级全固体发动机串联构型,采用国内最大一体式起竖热发射技术,在运载能力、入轨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固体运载火箭先进水平,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射提供了更多选择。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则首次实现了海上热发射技术应用,具备“一箭20星”的发射能力,是面向未来卫星星座快速组网发射需求而打造的一款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的商业固体运载火箭,满足了市场对快速组网发射的需求。

此外,谷神星系列运载火箭等固体发动机,也全部由航天科技四院提供。航天科技四院以通用化、系列化的设计和成熟的研制能力,缩短了动力系统交付周期,推动着中国商业航天生态圈加速完善。

商业航天前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将商业航天列为“新增长引擎”,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8万亿元。

面对这一巨大发展机遇,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积极推进从“国家任务”向“市场驱动”战略转型。2023年10月,该院成立西安航天商业火箭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6型商业固体发动机型谱,展现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心。

展望未来,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确立了“固液协同”的发展路径,一方面瞄准千吨级推力,持续提升固体发动机技术经济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固体动力与液体动力的组合应用,同时还在开展固体可重复使用技术研究,力求在细分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从近海到内陆,星箭交响、捷报频传,多型火箭齐头并进,中国商业航天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自主创新的澎湃动力,正持续推动航天梦想驶向更为辽阔的星辰大海。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通讯员 王思彤(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