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熟悉的西安 悄悄地变了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5-10-16 07:13:50 编辑:曹家旬 作者: 版权声明

wechat_2025-10-16_071500_569.png

游客在老西仓市集参观选购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wechat_2025-10-16_071513_518.png

由西安国营第一钟表机械厂旧厂区改造而成的时光文化公园园区

受访单位供图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跨越时空的命题,在2025年盛夏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被再度擦亮。

“高质量城市更新”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核心逻辑。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增量扩张”走向“存量提质”,从“大拆大建”进阶“绣花织补”,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城市变革正在发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安如何以城为卷、以更新为笔,精描细绘一幅题为“人民城市”的时代答卷?

肌理修复

从跟爷爷逛西仓到带着孩子逛西仓

每逢周四、周日,是西仓开集的日子。这是西安人的集体记忆。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仓不仅是地理空间中的“巷城内坊”,更是西安人精神版图上的“情结坐标”。这里凝结着“逛档子”这一独特的市井文化,成为城市记忆中不可复制的段落。

从洒金桥拐入庙后街,即能来到这片纵横交错的巷弄深处。陶冶情趣的花鸟鱼虫、难以淘到的文玩旧书,以及超市、电商平台不常见的日杂用品,在摊贩的吆喝和讨价还价的声音中,热腾腾的市井烟火气,散发着浓浓的年代感,将人温暖的包裹起来。

“没逛过西仓‘档子’,不算真正的‘老西安’。”家住青年路的李政学说,自己小时候就跟爷爷奶奶逛西仓,有时候捧一碗豌豆黄,就可以逛一整个上午。

西仓,旧称“永丰仓”,始建于明清,为昔日官府粮仓。历经岁月沉淀,它逐渐演变为西安城内规模最大的二手交易市集之一。

然而,在年轻一代眼中,西仓曾经“热闹却显拥挤,接地气却不免杂乱”。

传统与新潮的碰撞,历史与当下的张力,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被不断放大,西仓亦难置身事外。一场以“微更新、轻改造”为理念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2024年起,西仓区域在完整保留传统集市风貌的基础上,启动设施升级与空间重塑,建设西仓市集文创公园,致力打造“复合型文化消费新场景”。

这场改造背后,蕴含着双重必然性:

其一,物理空间的衰颓与公共功能的缺位。狭窄巷道不堪重负,基础设施日渐老化,令这座城市的“活化石”渐显疲态;其二,文化生态的传承面临挑战。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下,那些充满人情味的交易方式与社区联结,正面临被稀释乃至湮没的危机。

改造,不是为了抹去记忆,而是为了更好延续城市的文脉。

改造团队经过长达三年半的田野调查,最终确定以“永续城市记忆,共好日常生活”为宗旨,规划出“三馆十集”的空间格局。通过“边策划、边设计、边改造、边运营”的“陪伴式更新”模式,在保存历史肌理的同时,为西仓注入了艺术与设计的当代活力。

改造后的西仓,不仅有老一辈的记忆,更多了许多新鲜气息。

“这里引入了创新业态,开设了‘新二手市集’,‘老西安’来到这里依然能逛‘档子’、淘宝,年轻人则可看展、喝咖啡,体验一场城市潮玩,各个年龄层都不会排斥。”这里如今已成为李政学一家三口周末休闲的必去之地。

当西安的城市更新思路正从“大开大合”的骨架铺设,转向“绣花功夫”般的肌理修复之际,西仓市集文创公园应运而生。

这场改造已超越单纯的空间焕新,更致力于修复历史记忆、社区情感与生活方式,共同构筑一个与时俱进、充满韧性的“城市精神生态”。其意义,早已超越一个市集的升级。

因地制宜

从废弃工厂到幸福感提升之地

齿轮停转,钟声远去,却以新的节奏在人们的生活中重新嘀嗒。

9月26日,雁塔区丈八东路103号,一座“时光文化公园”从西安国营第一钟表机械厂的旧厂区中破茧而出。

原厂水塔被创意重塑为“时光沙漏”,红砖墙与玻璃幕墙交错并置,工业气息与现代美学在此对话。

“旧厂房飘出咖啡香,锈水塔照亮夜繁花。”早在正式开放前三个月,这里即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晋“网红”地标。

秉持“轻投入、重运营”与“功能再生+符号重构”的理念,时光文化公园不仅以高颜值出圈,更填补了区域高品质休闲文化街区的空白。周边居民得以就近享受运动、社交、亲子、夜生活等多元服务。

据介绍,该项目预计年收入约3亿元,年产生税收约1800万元,可提供直接就业岗位约2000个。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让老百姓受益,也让建设运营单位有收益,同时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时光文化公园项目运营负责人严香翠如是说。

当又一片城市闲置空间在城市更新中重获新生,工业遗存正如一个个从沉睡中苏醒的“宝藏”,不断为西安带来惊喜。

从西影厂、老钢厂、老菜场、大华1935、叁伍壹壹,到红旗铁路公园、山灰艺术社区、莲湖数字出海产业园、长安时间·糖酒里……多年来,西安众多工业遗存如繁星散落,承担起各异的社会功能,成为市民游客津津乐道的城市好去处。

当城市发展也由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西安始终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旧墙新瓦之间节节攀升。

诸多由工业遗存蜕变而来的城市新空间,正是秉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才能在“慢慢修、细细改”的细腻场景中,帮助更多人留住了情感、故事和人间烟火。

以人为本

从老旧小区到生活常新

熟悉的西安,正悄然蜕变。这变化不仅存在于街角巷尾,更深入我们的居住日常。

站在西安城墙文昌门上远眺,古城肌理在脚下铺展。与城门比肩的楼房,既镌刻着城市记忆,又与现代化风貌和谐相融。

“在这住了几十年,感觉一切没变,又似乎年年有新意。”碑林区文艺路街道测绘局小区的薛艳言语温婉道。

屋内几经装点,楼外逐年修葺,生活始终向前。

“听说马上就要加装电梯了,我和邻居们都翘首以盼。”薛艳说。

几年前,文艺路街道启动了对116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程。预计到2025年底,将完成73个院落的焕新升级。

“这些历经岁月的老小区、旧宅院,有的添置了电梯、安装了充电桩,有的新建了微型运动场、老年食堂、社区共享空间。”碑林区文艺路街道城建管理办公室李凯介绍道,“各有各招,因地制宜,但目标一致:让居民生活更美好。”

唯有紧扣群众急难愁盼,根治环境脏乱、设施老化等顽疾,方能让改造真正改到群众的心头,彰显城市温度。

为此,文艺路街道为老旧小区精准“把脉”、全面“体检”,梳理出楼体陈旧、设施老化、管道故障频发、资源闲置等突出问题,继而协同多方制定改造方案。

其中,建科大社区以改造为契机,聚焦服务设施完善、宜居环境营造、智能服务升级、治理机制优化等领域,实现“硬件”与“软件”双提升。在焕新住宅的同时,嵌入社区食堂、银行网点、运动场地等功能区,并引入了标准化物业服务。2023年,该社区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国家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的单位。

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提速,重点片区现状、功能业态、建筑风貌与区域定位不匹配等问题亟待破解。类似文艺路街道开展的“城市体检”,正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进。

据悉,西安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中坚持“无体检、不更新”原则,创新构建了涵盖住房、社区、街道、城区4个维度81项指标的“城市体检”体系。通过全面排查建设隐患,形成“问题清单”与“项目库”,并将成果深度融入各类规划,探索“体检-更新”多层次联动机制,为城市高质量更新注入持久动能。

方法对了,改造便与群众需求高度契合。“第三方测评显示,辖区老旧院落改造居民满意度超95%。”李凯说。

从西仓市集的烟火绵延,到工业遗存的时光转身,再到老旧街巷的温暖“再生”……这座城正用“绣花”般的匠心,将记忆、生活与未来织入同一幅长卷。

西安的城市更新已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规划管理体系、土地混合开发、用途功能转换、价值成本评估、建筑技术管理、公服设施配建标准、投融资方式等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重构。

当这样的“笔触”从恢宏叙事转向细腻描摹,西安也正以一场静水流深的自我重塑,回应着时代对“诗意栖居”的期盼。



来源:新华社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