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华商观察|直面老龄化挑战 陕西该怎么做?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付启梦 2025-10-20 18:03:33
A1 A2 A3

9月22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陕西省民政厅发布了《2024年度陕西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用“老龄化程度高、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区域发展不平衡、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少子化叠加,老年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等关键词,精炼地概括了当前陕西人口老龄化的核心特点。

这些表述背后,细细琢磨就能发现,无论是老年人口数量与占比的持续攀升、未富先老的现实困境,还是抚养比升高引发的双重压力,全都指向全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深层问题。

当然,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或许正是未来推动全省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陕西老龄化形势将越来越严峻

先看看两张表格:

ef7e992d428d83a378f53b26692e3740.png

   从数量变化看,1964年至2010年46年间,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354.45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245.53万人;而2010年至2024年14年间,上述两个年龄段人口分别增加407.34万人、301.59万人。也就是说近14年“老年人”的增量远超此前46年的累计增量。

   从占比变化看,1964年至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6.03%缓慢升至12.85%,46年仅增加6.82个百分点;而2010年至2024年,该占比迅速增至22.4%,14年就提升9.5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变化也同样迅速,1964年至2010年,该占比从3.51%增至8.53%,46年仅增加5.02个百分点;2010年至2024年,仅14年就升至15.7%,提升7.1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近14年间,无论从数量还是占比,陕西的“老龄化”都在加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持续走低的生育率(如下图)。

4a8b9c26ca5e5a4f1ebfb9a4f06e9edb.png

   当老龄化持续加速遇上生育率持续下降,就意味着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增加,而年轻人口难以得到充分补充,老龄化形势将进一步加剧。

面对“未富先老”,我们做了些啥?

然而也有评论指出,“速度快”仅是表象,“未富先老”才是真正制约老龄事业发展的核心矛盾。

正如发布会上引用各国数据作出的对比:美国从老龄化社会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 14%)用了72年,当时人均GDP达5万美元;日本用了24年,人均GDP达4万美元;我国用了23年,人均GDP达1.27万美元;而陕西仅用20年,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

更短的周期、更低的经济基数,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姜全保认为,“未富先老”对社会和个体都有深远影响。

“从社会层面来说,由于快速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人均收入水平、公共财政支付能力尚不足以完全应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面临巨大压力;从个体层面来说,老年人是未富先老,也是未备先老,对养老可能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加上家庭养老功能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不断弱化。”姜全保认为,要破解这一矛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需从经济保障、制度建设等多个维度发力,努力补齐经济发展水平与老龄化进程之间的‘时间差’。

事实上,面对“未富先老”的现实挑战,陕西近年持续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民政、医保、人社等部门联动推出多项措施,为全省老人筑起生活保障:

第一做好基础保障,相关部门通过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让2900多万人领上养老金,95%的人享有医保;同时推进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试点,鼓励大家自己存点养老钱,目前已累计50多亿,形成“政府保障+个人补充”,让养老更有底气。

第二大力推动“普惠性养老服务”,全省建成以公办为主的900多家养老机构、2.4万张床位及万余家社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建成4929个老年助餐点、1.6万户适老化改造等民生项目,满足收入不高、手头不宽裕的老人的日常照护需求。

第三深化医养结合服务,降低老人的医疗经济负担。全省已建成500多家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服务中心,其中一半养老床位能提供护理服务,让老人不用跑医院少花“冤枉”钱。深入实践“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等。

我们还能做些啥?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老年群体的需求也在加速升级,使得当前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真实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差距。

为此,姜全保建议,未来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从以下三个层面聚焦“普惠”与“精准”,进一步缩小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间的差距:

首先,从“保基本”到“促普惠”解决“养不起”的问题。“‘未富先老’意味着大多数老年人和普通家庭对价格极为敏感,不仅很多服务‘用不起’,甚至很大一部分老人养老还要依赖家庭成员,自身无力承担相应服务的费用,未来如何让服务变得‘用得起’是关键。”姜全保认为,“当前政策更多保障特困、失能等困难老年人。未来应把重心扩大到范围更广得中等收入家庭——作为‘未富先老’压力最大的群体,需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探索‘普惠养老专项贷款’等金融工具,推动‘普惠型’商业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缓解其负担。”

其次,从“有服务”到“优服务”,解决“养不好”的问题。“随着养老服务网络逐步覆盖,服务的质量和精准性将成为关键,只有建立精准化的需求评估与供给匹配机制,明确不同老年人差异化需求,同时强化服务质量监管与信用体系建设,对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标准、人员资质进行严格规范,才能避免‘有场地、无人气’、‘有服务、不贴心’。”

最后,从“医养结合”到“康养融合”,解决“养不健康”的问题。“老年人多患有各种慢性病,当前‘医养结合’更多关注已病和失能老人的照护,未来应将服务关口前置,将康复、护理、心理健康服务深度嵌入社区和居家服务,大力发展老年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监测,帮助老人‘健康养老’。”

破局“抚养比逐步提高”或可通过开源、节流

而报告中提到的“抚养比逐步提高”,是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出生数量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人口结构演变的必然结果。

姜全保认为,“抚养比升高的影响主要有社会、家庭和经济三个层面。从社会层面看,养老金发放、医疗保险报销、长期照护服务等公共财政支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职人员缴纳的社保费用需供养更多的退休人员,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从家庭层面看,随着家庭规模变小,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老年人在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缺口持续扩大;从经济层面看,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可能对经济增长潜力形成制约。”

而对陕西来说,抚养比不断升高带来的挑战因区域老龄化差异更为复杂。

正如发布会上提到的全省10市1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明显,从高到低依次为宝鸡(29.21%)、汉中(27.58%)、渭南(26.56%),咸阳(24.76%)、铜川(22.62%)、安康(22.61%)、商洛(22.40%)、延安(19.53%)、西安(19.02%)、榆林(18.49%)和杨凌示范区(14.31%)。最高比最低高出14.9个百分点。

“对高老龄化地区(如宝鸡、汉中)来说,可能存在‘双重压力’:这些地区本身老龄化程度深,抚养比已经很高,同时本地劳动力可能外流至西安等经济中心,导致‘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实际抚养比更高,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低老龄化地区(如西安、榆林)则身负‘隐性责任’:虽然西安的抚养比目前相对较低,但作为省会需吸纳全省劳动力、调配养老资源等。”姜全保认为,“因此,仅靠单一手段或难有效应对,建议从开源、节流、提效三个维度同时发力,寻求破局之道。”

所谓开源是扩大“抚养者”的基数与能力,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释放“银色人力资源”;

节流则是减轻“被抚养”的负担与成本。比如,坚决将服务资源(如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下沉,远比大规模兴建机构式养老院更经济。再比如,积极推动“健康老龄化”和“主动预防”,降低老年阶段的健康和照护需求,减轻压力等等;

提效是优化“抚养”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比如,通过科技赋能、智慧养老降本增效;通过金融创新,破解“钱从哪来”等难题。

利用区域差异 打造“省内养老圈”和“季节性康养”

诚然,报告中提到的“陕西区域老龄化程度差异显著”需要留意,但实际上“差异显著”并不完全是发展的“绊脚石”——若能利用不同区域老龄化程度、经济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特征和互补优势,通过全省的协同治理与资源调配,或许还能催生出新的发展契机。

“比如,在全省高老龄化地区(宝鸡、汉中、渭南等市,老龄化率>24%)聚焦基础服务补短板,重点建设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体系;在中老龄化地区(咸阳、铜川、安康等市,老龄化率在22%-24%),重点探索‘医养结合+社区养老’等模式;低老龄化地区(西安、榆林、杨凌等,老龄化率<20%),依托经济与科教优势,打造养老科技创新、高端服务的策源地,为全省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持。”姜全保说,“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这种区域差异催生的需求与供给互补性,构建起全省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资源流动起来、服务效能提上去。”

比如,推动“季节性康养”和“旅居养老”融合,西安、榆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在夏季前往汉中、安康等生态好、成本低的陕南地区养老,既满足老年人的康养需求,又带动陕南养老产业发展;

再比如打通“跨区域服务协作”通道,高老龄化地区面临的养老服务资源缺口,可通过购买低老龄化地区的专业服务来填补,推动养老资源在全省范围内高效流动。

当然,从全国范围横向对比来看,2024年陕西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位列16,这意味着已有众多省份在老龄事业发展中已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拿来主义”且“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地借鉴这些经验,推动全省老龄事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8跑街|昆明路石桥建材城外 占道严重 下一篇:陕西起草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征求意见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