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妈妈的味道”是舌尖上的牵挂 听他们讲述家常菜里的深情

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10-21 07:32:50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特色饺子。

  10月20日是“世界厨师日”。在专业厨房的炉火之外,还有一种“大厨”,她们用最朴素的灶台,烹调出最深的牵挂。记者走访三位市民,听他们讲述“妈妈的味道”,感受藏在烟火气里的深情。

  “百财翡翠饺”:妈妈的厨房,每天都有新花样

  “梅梅,今天吃‘百财翡翠饺子’,快回来没?”10月20日,西安市民谭梅打开手机视频,母亲郭君娥的声音从屏幕那头传来,身后灶台热气升腾。

  这道“百财翡翠饺”是61岁的母亲自创的“吉利菜”。饺子皮用新鲜菠菜汁和面,翠绿如玉,像极了翡翠;馅料用大肉、白菜、调料精心调制。“白菜”谐音“百财”,寓意纳福聚财,既是美味,也是祝福。

  在女儿谭梅眼里,母亲的手艺“样样都好”,而且很讲究。做羊肉泡馍要亲手掰馍,汤得一早起来慢炖,才能香味浓郁,回味悠长。

  “母亲的厨房从不单调。蒸凉皮、卷饼、酸辣粉、肉夹馍、豆沙包、火锅……每天换着花样做。我爸爸是厨师,我妈不仅跟他学,还经常跟短视频学。”谭梅笑着说,“现在我妈做的饭,比我爸做的还好吃。”

  火锅是母亲的“定制款”。知道女儿爱吃辣,郭君娥总会多放辣子,再配上葱、花椒等调料,辣得过瘾、香得暖心。

  “生二胎后,我上班忙,我妈经常过来给我做饭,我下班了就可以吃到‘妈妈的味道’。”谭梅说,母亲的饭菜,是她一天疲惫后最温暖的慰藉。

  90岁母亲的餐桌:一粒饭,也是家风

  安军明是西安市中医医院的一名主任医师,每月至少回一次甘泉县老家。

  每次回家,车还未停稳,母亲王英英早已在院门口张望。90岁的她身体硬朗,坚持自己做饭。刚进屋,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就端上了桌——面条是母亲亲手擀的,薄厚均匀,筋道爽滑;汤是清炖的,香气扑鼻。这碗“下车面”,是安军明从小到大的归家仪式。

  临别返程,母亲又会早早包好饺子。一个个手工捏出的饺子,形如元宝。“上车饺子下车面”,母亲总念叨着这句老话。每次车子启动,安军明总忍不住从后视镜里多看几眼母亲的身影,心中满是恋恋不舍。

  最让安军明印象深刻的是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早餐——稀饭、馒头、小菜,简单却热乎。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天不亮,母亲就起床生火做饭,确保孩子们上学前能吃上一口热饭。如今子女早已长大,可母亲仍每天按时生火,守着灶台,从不间断。

  这份坚持,也体现在王英英的节俭里。饭粒不小心掉在桌上,她会轻轻捡起,放进嘴里;饭菜做多了从不浪费,细心分装,让子女们带回家。她常说,“一粒米也是恩情,不能糟蹋。”安军明说,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作为医生,安军明常在门诊叮嘱患者注意饮食养生,可每次回家,反倒被母亲“反向提醒”:“少吃腌菜,对身体不好,要吃得健康。”

  粉汤里的思念:妈妈走了,味道还在

  “我最爱吃我妈做的粉汤……妈妈已经去世3年了,可只要喝一口,就像她还在身边一样。”10月20日,市民蒋宏说起母亲,声音低沉,眼眶泛红。

  蒋宏的老家在新疆,每年临近春节,母亲都会亲手做一锅热腾腾的粉汤。以清炖羊肉为底,加入土豆丁、胡萝卜丁、洋葱丁和粉块等,再调入家常调料。

  除了粉汤,母亲还会炸油果子,面团里加入鸡蛋、牛奶和花椒水等,揉匀后切成条状或小块,捏成一些造型,再下油锅炸至金黄酥脆。“泡泡多,才酥脆。”蒋宏说,母亲炸的油果子外酥里软,咬一口满嘴留香。

  “小时候,小伙伴来拜年,都说我家的粉汤最好吃。”回忆起那些年,蒋宏脸上浮现出笑容。

  长大后,蒋宏也尝试自己复刻母亲的味道,可总感觉“就是没有妈妈的味道”。“不是调料不对,而是少了她的手温。”她说,母亲的厨房,有爱、有耐心、有等待。

  嫁到西安后,蒋宏也常在美食店点一碗粉汤,但是店里的粉汤和家乡的做法不一样。在她看来,粉汤不只是食物,更是一个地方的记忆,一段无法复制的时光。蒋宏说,最珍贵的味道,往往不在远方,而在记忆深处,在那个叫“家”的地方。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姬娜



来源:三秦都市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