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系列专题报道组走进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陕投集团),深入了解了陕投集团在能源转型、科技创新、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最新突破与成就。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从地下千米的“煤海炼油”到激光芯片的“中国之光”,从卫星测控的“寰宇网络”到低空经济的“飞天梦想”,陕投集团以战略眼光布局未来赛道,以创新动能重塑产业格局,在能源安全、科技自立、航天强国、低空经济等领域实现突破进展,成为陕西乃至中国西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地下能源革命:富油煤原位转化技术实现“煤海变油海”
在陕西煤田地质集团,记者看到,通过井下电加热等关键技术,地下百米深处的富油煤正在被原位转化为油气资源。这项实现了从“0”到“1”突破的全球创新技术,正在为改变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格局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集团相关技术人员解释道:“我们利用井下电加热器将煤层加热至400至500摄氏度,煤中的有机质就会热分解成为油和气态烃类物质。这些油气产物通过预设的管道被抽至地面,而剩余的煤岩体则保持原有结构。如果将来需要开采这些深层煤,它还能够继续燃烧。这种方式不仅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避免了传统煤炭开采对地表环境的破坏。”
陕西投资集团副总经理,陕煤地质集团董事长毛冬红表示:“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后,将为缓解国家油气对外依存度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新疆和陕西等富煤地区,这项技术正在成为改变能源供给格局的关键力量。”
>>激光芯片突破:“中国芯”点亮半导体激光产业
随着全球进入“光制造”时代,半导体激光器应用领域正从传统的工业和通讯,扩展到激光传感、气体检测、3D成像、激光雷达及人工智能相关的光子产业。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赛道中,陕西投资新兴旗下的西安立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立芯光电)凭借其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优势,正在为中国半导体激光产业的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今年,这家西北地区唯一的激光芯片制造商向外界展示了其在半导体激光器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医疗美容领域,立芯光电的产品已占据7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排名第三,由于立芯光电走的是“小而精”的差异化发展路线,其850纳米单模芯片及模块产品成为国内唯一完全替代进口的产品,1310纳米和1470纳米产品也是国内唯一性能领先的产品。工业应用领域同样在稳步推进。公司的激光技术已应用于切割、焊接、清洗等场景。
目前,立芯光电已构建起完整的技术体系。据西安立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青民介绍,公司已覆盖从芯片设计、外延材料生长,到芯片加工和封装测试的全流程。“我们走的是‘小而精’的差异化路线,用核心技术替代进口,让中国‘芯’真正强起来。”
>>商业航天测控:构建全球卫星服务网络
在陕西航天基地内,一家成立仅七年的企业正以“国家队”技术背景和市场化机制,成为中国商业航天测控领域的重要力量。西安寰宇卫星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商业航天测控网络,正在服务包括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吉林一号、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等知名商业航天项目。
寰宇卫星主要聚焦卫星测控、数据应用与国际测控网建设三大核心业务,现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民商用卫星运营管理中心,具备支持多发射场同步测控、超500颗在轨卫星及10个卫星星座长期管理能力。其自主研发的星座测运控管理平台实现软硬件一体化信创替代,集成任务智能规划、资源自动调度、轨道精密确定及卫星健康诊断等功能,支持全自动化调度。
据寰宇卫星副总工程师杨继春介绍,寰宇卫星构建了以国内新疆喀什、黑龙江鸡西、海南东方“大三角”测控站为核心,并常态化接入国内外近40台(套)地面设备的全球测控网络。该网络能够实现对低轨卫星70%以上的覆盖,对中高轨卫星实现100%全覆盖。截至2025年9月,公司累计有偿服务航天器达381个,常态化管理在轨卫星210颗,测控服务成功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低空经济布局:打造“空中走廊”新生态
低空经济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引擎。作为我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陕西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正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记者了解到,陕西航空产业集团目前已构建起“直升机+无人机”双轮驱动、全链条布局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显著拓宽了“低空+”多元应用场景。
据陕航集团总经济师田达介绍,陕航集团作为省级航空产业投资平台,已投资布局20余家产业链企业,覆盖无人机研发、航空材料、飞行服务等多个领域。低空管控平台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监管。
与此同时,陕航集团广泛布局公共服务领域,在应急救援、农业植保、医疗救护、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秦岭深处,秦汉通航多次执行陡坡救援任务,成功构建“半小时航空救援圈”。
目前,陕西航空产业已建成覆盖全省所有县区的400多个标准化起降点,形成“半小时航空救援圈”。陕西旗下的秦汉通航公司作为区域航空救援主力,其运营的救援直升机多次在重大灾害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刚
编辑:王莉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高薪”背后的高额违约金是个局?公司:押金一分钱都退不了 下一篇: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 工信部通报20款智能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