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中国死亡率最高的徒步线路 谁在穿越?

社会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 2025-10-23 10:20:34
A1 A2 A3

看不见的暗流,仍涌动在这片山野

“冒着大雨爬,路变成河,原来的路全部塌了,根本就没法走,摔了十几跤。”“十一”假期,王伟在社交媒体上记录了自己穿越鳌太线的失败尝试。

他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风景,至少,没有与“行走在中华龙脊上”这样引人遐想的描述匹配的风景。

鳌太线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山脊路线,因纵贯秦岭的两座主峰鳌山与太白山而得名。大家都说,这是国内死亡率最高的徒步线路。据中国登山协会和陕西省登山协会2018年联合发布的《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鳌太线的穿越事故自2008年起逐年增加,2012年至2017年的五年间,累计失踪和死亡共46人。

2018年4月,当地政府明令禁止穿越鳌太线。这些年来,严管手段不断升级。不过,“驴友”们探险的欲望并未熄灭。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太保局”)公布的高山监控画面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仍有3119人出现在这条线路上。

“驴友”们钳开铁丝网,半夜绕路闯关,把官方的罚款视作门票,借以证明自己是“强驴”。看不见的暗流,仍涌动在这片山野。

《中国环境报》10月21日报道,日前,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在西安召开。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表示,要依法整治违规穿越探险行为,落细落实秦岭核心保护区管控规定,加强法治教育、生态教育、科普教育,科学增加优质安全的替代产品供给,对违规个人和组织依法予以惩戒。

打开“禁区”

走完鳌太线的西段,孟依就决定,第二年还要来再挑战鳌太线东段。哪怕有十多年徒步经验的她,也在这里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失温。

天气预报总说,“冷暖气流在秦岭交汇”,孟依在鳌太线真正体会到了。冷暖气流碰撞化作暴雨,灌进了她的雨衣和冲锋衣。一天之中,大风、大雨、大雾的天气同时出现,能见度瞬间降到不足两米。更危险的是,GPS失灵了。

失温的体验是渐进的。山脊上没有任何树木遮挡。刚开始,孟依只感觉冷,直到越来越无力,手不自觉地颤抖,牙齿哆嗦,爬山速度明显慢下来。同行者这才发现孟依的不对劲,告诉她这是失温了。

失温、坠崖、高原反应、信号丢失,这些事故在鳌太线上都不是新鲜事。鳌山与太白山实际距离超170公里,穿越者需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高度连续翻越17座山峰,大部分为无人区,没有通信信号。完整的穿越需要至少五天,根据线路难易和上下山位置,又可以细分为小鳌太、大鳌太、标准鳌太等线路。几乎每一条线路都发生过事故。

而与其他原生态山脉穿越线路相比,鳌太线有绝佳的地理优势。线路两端距离西安很近,仅需三四个小时车程,由此还可以循序渐进,前往川西、新疆、西藏等海拔更高的地区挑战。也正因此,1956年,中国第一支登山队就选择了太白山进行训练,这被广泛认为拉开了“中国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

陕西省登山协会主席陈铮常自嘲:“人们现在都说,我是打开鳌太线‘潘多拉魔盒’的人。”

时间回到2001年,千禧年刚过,户外登山热兴起。陕西本地媒体《三秦都市报》想策划一期探险活动,找到时任陕西省东方登山队队长的陈铮,让他推荐一条线路。陈铮的第一反应就是太白山,太白山东面是平坦的山谷,有人居住,西面是绝壁,人烟稀少,“当地人都说西面危险,还没人上去看过”。

老人们说:太白山有四条道,分别是“人道、天道、鬼道、神仙道”。陈铮准备带领队伍从“神仙道”上山,再从“鬼道”下山。活动被取名为“西太白终极探险”,陈铮是领队,队伍共有52人,有志愿者、媒体记者、登山队运动员,还有两名医生和两名护士。

他们只有一份地形图,在山沟和峡谷中绕了整整三天,第四天才终于看到传说中的“神仙道”,面前是近乎垂直于地面的红色岩壁,天然形成的凹槽仿佛登天的阶梯。登山队的专业运动员先攀缘而上,再在崖顶放下绳索和升降器。其余人在身上套紧绳索,贴着陡峭的绝壁被一一拽上去。与此同时,碎石在身旁不断地滑落。如此三个小时,他们才抵达梁上。

一群人还没从惊险的攀岩中缓过神来,一团黑云从山脚下腾起,向队伍扑过来。陈铮觉得不对劲,让大家赶快穿羽绒服。短短五分钟内,暴风雪来了,水汽不是从天降下,反而顺着每个人的裤脚往上爬。梁上是第四纪冰川造就的乱石堆,最大的石块甚至有四五米高,他们需要在石缝中艰难寻找一条平坦的、可以下脚的路。所有人几乎都在虚脱的边缘,为了避免人走散,陈铮用一条200米的长绳,把大家牢牢系在了一起。

第二天,队伍带的饮用水用完了。饥寒交迫中,有人用饭盒去接帐篷上的冷凝水,有人把按人头分发的苹果私藏下来。遇到一处混着泥浆的水塘,一群人涌上去,趴下后开始舔泥水。“行走在鳌太线的后半段,你一直都能听到汩汩水声,就在第四纪冰川遗迹形成的、层层叠叠的大石头之下。水似乎就在眼前,但你喝不到。”陕西省体育局的一位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年他也在这支登山队伍中。

当天晚上,一名队员由于恐惧过度发烧,随行医生束手无策。眼看队里的药物都快用完,陈铮决定带着队伍下撤。下山后,从死亡的阴影中缓过来,筋疲力尽的队员们都在流眼泪。第一位登顶珠峰的汉族人侯生福也在队伍里,他对陈铮说,走鳌太线,比登珠峰还难。

危险的挑战

第二年,北京的一家户外媒体找到陈铮,让他给全国的登山好手提供攀登太白山的细节。陈铮把鳌太线能走的五六条线路都勾了出来,标红了自己带队走的这一条,意思是这条线路风险高,没有专业能力,不建议尝试。然而,“驴友”的好奇心却因此被激发。“他们反而把这个当成导航了。”陈铮苦笑。

到了2011年,一次传奇救援让鳌太线出圈。这年冬天,网友“踏雪”在鳌太线上失联21天。当时的户外事故不多见,报纸整版追踪救援过程,网友们像追电视剧一样展开热烈讨论。

陕西省曙光救援队队长陈昫同接到了营救任务。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踏雪”留下了一张清单,详细列出27项装备,每样精确到克,其中身份证的重量是21克。为了减轻这一点负担,她没有带身份证。

“就是因为这样精确的意识,让她虽然遇到意外但生存下来。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呢?基本没有活下来的可能。”但更多人只看到这个故事化险为夷的结局——“踏雪”平安下山,认为自己也许也可以。

作家湘君多年来关注中国户外徒步发展史,尤其关注鳌太线。她在《荒野四十年》一书中写道,山的一头生死沉痛,另一头却是更多慕名而来的人。2013年,户外市场正值井喷,一个俱乐部以“行走秦岭,挑战自我”为口号,组织了第一届鳌太徒步大会,招揽近60人。湘君说,鳌太的红火从此开始。

管理部门为此头疼不已。2010年1月,太白县发出《登山管理公告》,要求组织开展登山的团队,必须配有具有资质的专业领队和相关装备,提前一周向太白县生态办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批备案后方可登山。

太白县还曾组建过向导库,纳入90多个有经验的村民向导。但是,一个向导一天收取的费用在400至500元,“驴友”们往往觉得花费不小。而且随着智能手机普及,“驴友”上传的路线和攻略唾手可得,没什么人愿意再多花钱请向导。

陈昫同无法理解“驴友”的趋之若鹜,“所谓攀登‘中华龙脊’,是一直在山脊上反复横穿,其实没有什么风景。山上只有几个固定的水源点,需要大负重,相对来说是比较‘虐’的线路”。

后来,甚至有诸多信奉“有腿就行”的“驴友”挑战鳌太线。曾花四天半的时间穿越鳌太线的户外爱好者曹子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新手而言,这条线的难度可谓是“天花板”,石头旁边就是崖坡,死亡率居高不下。

定性“非法穿越”之后

2017年“五一”假期前后,7支队伍进行鳌太线穿越,路遇暴风雪,造成40余人被困,3人死亡。这起山难惊动了相关领导,参与过那次救援的陈昫同说,救援前后共发动了上千人。

同年9月,为了寻找鳌太线频频出事的原因,最大程度减少悲剧发生,中国登山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找到陈铮,决定组成专家团重走一遍鳌太线,把实地调研的内容编纂为安全规范手册。

然而,这份手册并没有面向大众公布。陈铮回忆,当年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体育局联合召开了座谈会,邀请陕西省内相关部门参会。陕西省林业局当场叫停手册的发布,强调穿越鳌太线是非法的。

2018年4月,太保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联合发布《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同年10月,陕西省眉县和太白县发布联合公告,全面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开展非法穿越鳌太线活动。后来,最近几年流行的冰晶顶、光头山、鹿角梁等秦岭穿越重点线路也被管控。

今年,严管的信号再次释放。《整治秦岭核心保护区非法穿越行动方案》出台,对于个人,探索建立“非法穿越黑名单”制度,对于未经批准的组织者,则移交司法机关。

不久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一起整治非法组织穿越秦岭的案件。陕西本地一家旅行社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招揽广告,组织人员前往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穿越、登山活动,成行155次,参与人数3808人,收取报名费67万余元,最终被追究侵权责任,并判令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5万元。

西安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琪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首次运用司法惩戒措施对穿越组织行为进行规制,“震慑力比较大”。

规定越来越细致、全面,管理越来越严格,但穿越鳌太线的“驴友”屡禁不绝。

2024年8月,户外博主“猛蛇过江”穿越鳌太线一事冲上热搜。“猛蛇过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鳌太线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偷偷上山。他在穿越鳌太线时,在一顶帐篷内发现一具遗体,后确认为穿越鳌太线失联一个月的河南籍“驴友”马某某。下山后,他向当地警方报警,随后因穿越行为被处罚。

根据公告,禁止穿越鳌太线的依据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条例规定,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但今年“五一”假期穿越鳌太线的资深“驴友”林杰说,“大家戏称,鳌太穿越的门票是5000元”。罚款被视为愿赌服输的成本,在他看来,鳌太线作为秦岭“龙脊”的一段,其独特的地理意义对“驴友”具有特殊吸引力,这远不是一纸禁令所能阻挡的。

太保局只得在核心区和登山口设置监控,在原有的值班点上不断增派点位,甚至在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实行24小时值守,堵截劝返,“逢人必查、逢车必检”。

“驴友”们在户外软件“两步路”上发布自己穿越鳌太线的轨迹,其余登山者可以将该轨迹加载到手机地图中用于徒步导航。软件中,最受欢迎的路线除开标注水源地,还注明了要如何躲避关键入口的巡逻和劝返人员。有的线路下载次数超过了2000次。

为了规避检查,林杰和同伴选择在凌晨两点进山,因为“没有人会光明正大地硬闯禁令”。“他们有一种想法,好像越封越兴奋。”秦岭救援队突击队队长路彦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少穿越鳌太线的“驴友”,挑战的是比别人更快、更极限。腿硬的“老驴”把政府竖起来的铁丝网钳开,走通新开辟的路,拍个照记录,后面的人就知道了。

户外运动科普作家刘团玺对此很是担忧,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人挑战高难度线路的驱动力,并非真正热爱自然,而是“表演给别人看”。这种将户外探险视为博取眼球工具的心态,是许多低级失误和悲剧的根源。“一个成熟的探险者,应该具备综合性的风险评估乃至风险管理、安全管理能力。”

“目前,一群‘无知无畏’的人穿越鳌太线,大多不了解生态环境最小冲击法则,也会使秦岭的生态环境受损。”前述陕西省体育局官员补充道。

救援队在鳌太线上碰到过很多“无知无畏”的人,有人骑着自行车,有人带着狗,还有人拿着一瓶矿泉水和一个肉夹馍就上山了。路彦琪直摇头,“景区的山和野山是两个概念,抱着侥幸心理,上去一准出事”。

已成立专项整治工作专班

在鳌太线上,救援者也面临险境。今年9月初,两名“驴友”结伴登上鳌太主梁,突遇暴雨后发出求救信号。路彦琪手下的11名秦岭救援队队员,分三拨上山搜寻“驴友”,其中部分队员在山上面临对讲机没电、信号全断的棘手情况,还有两名队员出现高原反应。由于队里资金紧缺,队员们只有一部卫星电话。在断断续续的联络中熬到第六天,雨雾散去后,他们才被直升机找到。

同样资金紧缺的,还有政府管理部门。太保局一名工程师在2022年发布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据不完全统计,仅太白山自然保护区2017年至2021年投入禁止穿越和搜救的人数就达1100人次,直接费用支出230余万元,“给事业经费紧张的保护区带来极大困难,也给保护区正常保护管理造成极大影响”。

公开信息显示,仅培训费一项,太保局2025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3.4万元,较上年增加10.4万元,同比增长346.67%。该预算说明写道,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森林资源管护人员综合素质,增加自然教育、林政执法等培训费用”。

太保局内有67位事业编制人员,需管辖的是5.63万公顷的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前述论文中,该局工程师写道,由于鳌太线呈开放式格局,登山者可以通过上百条主支道路上山,且穿越行为不存在节假日的时间规律,拦截劝返的整治方式“收效甚微”。

不过,此前太保局防火安全科科长张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没有疏的可能性,因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红线摆在那里。

10月21日,陕西省林业局一位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陕西省近期已成立秦岭违规穿越探险专项整治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下属的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目前该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在征求意见中。

2025年10月,在调研检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赵一德表示,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另据《中国环境报》10月21日报道,日前,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在西安召开。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表示,要依法整治违规穿越探险行为,落细落实秦岭核心保护区管控规定,加强法治教育、生态教育、科普教育,科学增加优质安全的替代产品供给,对违规个人和组织依法予以惩戒。

(文中王伟、孟依、曹子建、林杰为化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米新车主驾下方掏出“神秘”多余零件 工作人员一片沉默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