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倡议提出。六年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步履加快、合作成果不断。10月25日,“循‘新’出发·‘质’在必行——解码杨凌农科城创新实践”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系统了解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简称“基地”)建设成果,探访中国农科城杨凌与世界农业紧密联结的发展故事。

“农业是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而干旱缺水,是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基地则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智慧锦囊’。”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杨凌的农业发展,不仅有深厚的历史积累,也有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和高校科研的人才加持。杨凌示范区自成立以来,就聚焦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为促进旱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智力支撑。

这些农科创新研究成果,正好能够为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也为基地推进多方合作打下了重要基础。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农科教资源优势,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基地以项目为支点,相继建成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国际联合实验室、杨凌综合保税区、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等平台载体。此外,还积极参与建设多边交流机制,通过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博览会,承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部长会议、首届中国—中亚农业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业大学校长论坛等,不断拓宽国内外农业合作的平台。

多管齐下,基地不仅搭建起合作平台,更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示范推广体系,为全球旱区农业发展输出“中国方案”。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讲解员李傲雪介绍,面对国内外农业合作的需求与机遇,基地不仅构建了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示范推广体系,还向发展中国家共享“中国智慧”,累计承办国家援外培训项目150余期,为超过130个国家培训了4100多名政府官员、农业科研人才,培训内容涵盖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生态环境调控等11个领域;为全球旱区农业分享“中国经验”,小麦条锈病研究成果被誉为“国际小麦条锈病防治模板”,通过科研成果年均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黄土高原为代表的旱区生态保护模式,也解决了世界水土保持的关键难题;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中国技术”,在海外园区进行小麦、玉米、蔬菜、油料作物、苗木等5大类别35个品种试种示范。其中,小麦、大豆品种较当地品种平均增产分别达82.3%、32.7%。

此外,在贸易产能合作方面,基地也引进萨诺、嘉吉等80余家国际知名涉农企业落地杨凌,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设立3个投资贸易服务中心,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企业创新合作联盟,推动爱菊粮油、田上农业、乐达生物、杨凌国合公司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如今,在“自贸区+综保区”的叠加优势下,跨境贸易已成为杨凌示范区和基地推动农业国际合作的新通道,在杨凌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手工艺品、农产品琳琅满目,消费者通过线上小程序就可以便捷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优品。

从家门口的关中田野到千里外的广阔土地,杨凌农科品牌已经用实践验证了“合作交流,美美与共”的深层内涵,如今,这里不仅是中国农业科技走向世界的窗口,更是全球农业合作共荣的桥梁。未来,杨凌示范区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发展好、利用好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平台,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更多来自中国的“杨凌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