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一张“卡片”温暖一座城 “助老互助街区”亮相西安

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10-27 07:46:24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市民扫码注册成为志愿者。

  10月26日,全国首个“与子协老互助友好街区”在西安彩虹谷正式启用。该项目由“拍拍卡”发起人、青年志愿者赵晨携手商家共同打造,标志着源自网络的“在外父母互助计划”迈出实体化关键一步,志愿互助从线上走向线下。

  10月26日中午,西安正荣彩虹谷商场里处处可见“与子协老暖心计划”的标识,入驻店铺均为“共创伙伴”,二楼还专门设立了一处“互助驿站”。饮水、急救包、轮椅、应急药箱等物资一应俱全,驿站门口贴着统一的“拍拍卡”标识。这意味着老人或有需要的市民走进这里,就能安心寻求帮助。

  从一个视频到一场行动

  时间回到2024年9月。那时,陕西咸阳青年赵晨(网名“猫宁赵”)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段陪伴患强直性脊柱炎老人的视频。他从陪诊、推轮椅到送老人上车,全程记录下来,该视频收获1100万播放量、40多万点赞。评论区里,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也想加入。”

  赵晨发现,许多年轻人都有同样的困惑——在外工作,父母年迈,遇事难以及时照顾;而身边老人需要帮助时,又时常遇到无人伸援手的状况。

  于是,他在网上发起“在外父母互助计划”,并设计了一张“拍拍卡”——卡片上写着“我愿意伸手帮一帮”。

  这张卡片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凭证”。志愿者遇到老人时,只需轻轻拍一下自己的手臂、亮出卡片,就能让对方明白“我可以帮您”,既温和又能消除戒备。

  赵晨说:“我们帮别人家的父母,也希望有人在我们父母需要时,能伸一把手。”

  目前,全国已有近4.8万人通过网络报名加入这一计划。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大学生、外卖骑手、退役军人、个体商户等。

  他们在社交平台上互通信息,记录互助案例,分享服务经验。赵晨和团队建立了线上管理群组,为志愿者制作标准化卡片,制定基本安全规范,让这场民间倡议逐步形成可持续的互助网络。

  今年4月,本报对赵晨的行动进行了报道,随后引发全国媒体关注。央视新闻也进行了专题报道,越来越多的社区、商圈主动联系赵晨,希望让“拍拍卡”真正“落地”到线下场景。

  西安彩虹谷成为首个“互助街区”

  26日,彩虹谷成为“拍拍卡”首个线下载体。这里聚集的50多家商户,全部加入“与子协老暖心计划”。

  商场二楼设立的“互助驿站”,将成为西安首个“与子协老”线下服务点,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应急物资,也为志愿者提供培训、登记与协调的场所。

  正荣彩虹谷总经理张家印表示,商场将认领首批1000张“拍拍卡”,分发给员工和志愿者,形成一张覆盖整个街区的“互助地图”。

  “商场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城市温度的载体。每位商户都可以成为潜在的志愿者。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老人安心、年轻人放心的温暖空间。”张家印说。

  赵晨则称,这一模式将推广到更多城市,“未来的目标,是让‘拍拍卡’在社区、商圈、乡镇都有实体据点。”

  活动现场,前来领取“拍拍卡”的人群中,有不少年轻志愿者的身影。

  “00后”龚先生从西安南郊专程赶来参加活动。他从事销售工作,经常在外跑业务。“有时候遇到老人摔倒、迷路,心里想帮却怕被误会,不知道该不该上前。有了这张卡,就能更自然地伸出援手。”

  66岁的吴宝荣也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我身体还行,也能帮别人搭把手。年轻人能帮老人,老人也能帮年轻人,互助本来就是互相的事。”她笑着说。

  这样的反馈,让赵晨深受鼓舞。他说,“拍拍卡”最重要的不是卡片本身,而是一种看得见的善意,“它让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有了凭据,也让人敢于主动伸手助人。”

  赵晨透露,接下来他们将走进社区、农村,探索更多元的互助模式,让更多老人能便捷获得帮助。

  文/图 本报记者 朱娜娜



来源:三秦都市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