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车棚厨房”到暖心服务站 西安一社区食堂15年不“打烊”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0-27 07:20:14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45880e93-66b5-4a58-8691-a3debe7ed854.jpg

居民来社区食堂就餐

  “这么多年,这食堂就像家里的厨房,从没让我们饿过肚子!”10月23日,碑林区长安路街道朱雀北区社区80多岁的独居老人王平捧着热乎餐盒,道出对社区食堂的依赖。

  作为拥有29个院落、4110户居民、11000余人的老旧社区,这里60岁以上老人达1860余人。自2010年开始,社区食堂从最初的“车棚厨房”逐渐蜕变为多功能养老服务站,从“让老人吃饱”升级到“让老人吃好”,更以“爱心就餐卡”精准传递温暖,成为居民心中“永远不打烊的家”。

  初心坚守

  15年风雨无阻,车棚起步烹饪“家常味”

  2010年,随着社区独居老人增多,不少人腿脚不便、做饭困难,朱雀北区社区便将闲置的车棚改造成简易食堂。没有专业的厨师,社区就邀请辖区刚退休、为人实在的崔秋鸣掌勺。当时的食堂仅有一层空间,摆着几张旧桌子,菜品定价3元至7元,贫困老人还能享受优惠。老人想吃什么了,给厨师随口一说,便被记在心上,最终如愿以偿。

  “一直以来,食堂没有复杂的管理制度,运营模式简单又实在。”社区党委书记邓琳说,食堂建立之初就不为盈利,所有营收会优先用来采购新鲜食材,确保餐食品质,盈余的钱再给厨师发工资,要是遇到资金缺口,就由街道补贴。买菜、记账这些琐事,全靠楼院长和志愿者主动搭把手;社区工作人员忙完手头活,居民闲了路过,都会来食堂帮着切菜、择菜、打扫,大伙齐心协力撑起了这个“家”。

  正是靠着这样朴素的协作,社区食堂15年来稳稳当当运转着,“让老人们不用自己开火,也能吃上一口干净热乎饭”,始终是所有人拧成一股劲的共同目标。

  15年间,食堂历经考验却始终“在线”。2017年食堂加盖二楼施工时,社区临时找了一个小房间继续保障供餐,不让老人因施工而“没处吃饭”;2020年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挨家挨户给独居老人送盒饭,隔着门叮嘱他们“趁热吃”;几任厨师都是社区熟面孔,从再就业居民到细心军属,没人特意教,他们却默默记下“张大爷爱吃软米饭、李奶奶不能吃辣”等细节……食堂的桌椅换了几批,空间也越扩越大,但“家常味”从未改变。老人们常说,在这儿吃饭,“像在儿女家一样踏实”。

  更珍贵的是,“互助”成了食堂15年不变的底色。早年无专业帮厨团队,社区每天派1名工作人员轮岗切菜、打扫;楼院长“谁有空谁来”,张阿姨摆碗筷、李大爷盯火候;独居老人们也主动凑过来,他们说:“择菜剥蒜总还行。”今年开始,食堂引入第三方运营,社区“每日值班”的规矩仍在,居民碰到食堂忙,还会顺手擦桌子、维持秩序。在他们看来,这食堂不是社区的,是大家的。

  焕新升级

  “爱心就餐卡”精准落地,服务从“有”到“优”

  经过多年发展,原本简易的食堂,如今已经升级为社区养老服务站,并在2025年完成了升级改造。升级后的社区食堂推出温情举措——为特殊困难老人发放“爱心就餐卡”,提供免费爱心就餐服务。邓琳说,爱心就餐服务会分批次惠及更多老人。首批选定的12位老人,有的是失独老人,有的是子女缺乏照护能力的贫困长者。

  如何确定免费就餐的人选,邓琳和同事们通过“敲门”精准识别需求。社区开展“幸福来敲门”活动,楼院长通过长期入户走访、细致沟通摸排特殊困难老人情况,网格员再逐一核实信息;随后组织业主代表大会,综合考量老人实际困境,最终确定帮扶对象。“要确保每一份爱心资源都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邓琳强调,严谨流程既显公平,更藏治理温度。

  服务落地更显“柔性”。社区摒弃“一刀切”管理,结合老人作息与身体状况,允许老人自由选择午餐、晚餐及就餐时间;对行动不便者,楼院长和网格员每天准时上门送餐。“我腿脚不方便,社区安排我错峰吃饭,还常帮我打包,有时直接送到家。”受助老人张师傅感慨。餐食上,餐厅每日提供六菜一汤,严格遵循低盐、低脂、软烂标准,还搭配饺子、丸子煮馍等特色餐点。社区还建立反馈机制,根据老人意见调整菜单,兼顾营养与口味。

  温情延续

  多方合力护烟火,为老人织就“关爱网”

  15年过去,朱雀北区社区食堂早已超越“餐厅”意义。早年,社区便盼着通过食堂拉近邻里距离。如今,老人早上择菜时聊家常,年轻人吃饭时听老人讲小区旧事,以前不打招呼的邻居会互相照应、递筷子。社区邻里节也常设于此,饭后大家一起看节目、做游戏,11000多人的大社区渐渐变成“大家庭”。

  “有次我摔了一跤,是在食堂认识的邻居帮我联系的家人。”一位老人的话,道出食堂的“额外价值”。如今,随着“爱心就餐卡”落地,部分很少出门的受助老人,也常来食堂吃饭,在二楼活动区看电影,孤独感慢慢消散。

  “这食堂能稳稳运行15年,核心就在于‘大家都在用心’。”在社区已经工作17年的邓琳感慨道,她亲历了这个食堂的每一次蜕变。这些年,食堂工作人员始终守着初心,坚持做物美价廉、干净健康的饭菜,让老人们吃得放心又实惠。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在各个居民群里准时发菜单、晒餐食,主动帮食堂宣传引流,尽力保障人气。即便大家都这么努力,食堂运营中还是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难题。好在长安路街道办事处一直鼎力支持,从最初帮着协调场地、设备等资源,到后来遇到运营困境时帮忙想办法破解。正是这份由多方拧成一股绳的合力,才让家门口的这缕烟火气,15年来一直延续着。

  文/图 记者 姚瑞丹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