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文明,对内是幸福感受,对外是金字招牌,同时是凝聚起振奋人心的强大力量。西安,将文明实践打造成从观念到行动、从个体到群体、从一隅到全城的“美的历程”,是怎么做到的?今天,我们来唠一唠。
环境美、行为美齐头并进
西安统筹全域参与,建立“西安因你而美”联络调度机制,聚合市交警支队等19家市级部门和各区县、开发区力量,制定“西安因你而美”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工作导图,覆盖文明城市建设和市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聚合市民主动参与进来、与城共美起来,让“文明”二字深入千家万户。
环境方面,近年来,西安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结合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通过“三河一山”等项目引领,大力建设公园、广场、绿地,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公园分布均好度排名”中,西安跻身全国35座主要城市第一方阵。
城市随处可见的户外LED大屏、户外广告牌等不同载体,循环播放着公益广告、宣传海报,持续为文明“发声”,大街小巷“抬头可见”的公益广告清风扑面。
行为方面,将文明融入特色文化,将古代礼仪和传统文化相融合,让文明出行更加自然。
“游览景区应遵守哪些礼仪?”
“做文明游客,保护文明古迹应该做哪些?”
在大唐不夜城,文明宣传引力十足、互动热烈。
“好汉,悠悠草木皆生命,请移步”……
西安城墙“金甲武士”文明志愿服务队古味提示唤醒了文明自觉。
“车让人•人守规”,文明礼让的西安人随处可见。文明出行的“宣传员”“监督员”和“实践员”人人可为、人人争为。
统筹一切资源守护文化瑰宝
西安格外注重文物保护,并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西安市委、市政府成立西安城墙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扛起时代责任,心怀敬畏之心,汇聚各方力量,统筹一切资源,守护城市文化瑰宝。
古城墙、大雁塔、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景点,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如今,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各类型博物馆遍地开花,规范化、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博物馆之城风貌日益彰显。
通过打造文艺精品,西安在精神文明建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新跨越。从“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文化活动,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融入了现代元素,让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学新生初到西安获“文明大礼包”
“没想到刚来西安就会收到这样一份礼物,满满的诚意与仪式感,真的很开心!” 在“西安因你而美”2024年大学新生文明有礼活动中,刚下火车的大学生们感慨地说。
身穿汉服的工作人员热情地邀请大家留下自己的梦想寄语,拍照、打卡、签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飞花令活动摊位前,新生们以诗会友,引得不少人围观赞叹。
投壶、唐流彩非遗活动也倍受热捧,新生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水画团扇的制作过程,创造出融合了自己创意与巧思的团扇,感受独具魅力的非遗之美。
活动现场,新生们还收到了寓意深远的“文明大礼包”,礼包不仅饱含诚挚的热情欢迎,更传递了“西安因你而美”的美好期待。
值得记住的是,2023年春节期间,一位江苏游客在离开前送给西安一束鲜花,感谢这座城市带给她的温暖,随后西安也再次向这位女孩发出诚挚邀请,期待未来再次“双向奔赴”。
志愿者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增强广大市民群众拥有“因你而美”的获得感,西安常年开展“公益观影”,把特需儿童、普通农民、环卫工人、建筑工人、残障人士、新就业群体等请进电影院,免费观影、倾心交流;多板块提供文明养宠、义剪义诊、文博科普、家电维修、非遗推广、助老助残等社区服务,让居民群众在“赶集”中解决急难愁盼。
此外,西安培育出“理润碑林”“蓝小宣”“未央堂前燕”等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品牌,“理响高陵”宣讲团获评中宣部“2023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积极组织百姓名嘴、青年骨干、先进典型、乡土文化人才等,形成多层次理论传播队伍,构建四级宣讲体系,举办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师大赛,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西安还培育打造了以陕历博、“八办”等为代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140个,广泛设立“微阵地”704个,组建20人以上规模的“8+N”志愿服务队伍1137支,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西安因你而美”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已深入人心,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如花般在大街小巷绽放,文明之风正吹遍古城大地。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