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唐诗秦韵“合璧” 叩响千年文雅动人新声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0-31 07:43:46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李小锋演出《将进酒》 受访者供图

李小锋讲述他和唐诗的情缘 记者 尚洪涛摄

  唐诗的美学气象,蕴含着汹涌不息的生命精神,当那些舒展、雄浑、浪漫的文字表达,落在秦腔音律上,更成就一种飞扬的、恣肆的、高昂的长安气象,进一步展示着泱泱中华独特的民族特性与鲜明的文化性格。

  在古都西安,千年唐诗与秦人秦腔,正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近年来,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有秦腔界“第一小生”之誉的李小锋,创作唐诗秦腔戏歌,承载长安文脉与乡愁,让这两种长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汇成当代艺术之声,为西安建设“唐诗之都”探索出一条秦味悠扬、充满乐韵的创新表达本土路径。10月29日,记者对李小锋进行了独家专访。

  同频共振

  千年文脉与血脉乡愁的精神契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然时隔多年,很多观众仍记得,在《醉梨园·最中国 2018中秋戏曲晚会》上,李小锋创作、演出的唐诗秦腔戏歌《将进酒》震撼全场——他身着古装,以李白豪侠少年时期的俊朗扮相,将诗仙的豪放不羁与秦腔的慷慨激昂完美融合。现场观众在观演后爆发的雷鸣般掌声,通过荧屏直播,让观众见证了大美秦腔演绎盛唐诗魂的震撼魅力。

  作为热爱唐诗的西安秦腔名家,李小锋自2017年起,开始创作唐诗秦腔戏歌。长安,曾是李白举杯邀月、杜甫忧国感怀时的诗台;秦腔,是这片黄土地上百姓酣畅淋漓的情感呐喊。在许多人看来,一雅一俗,似乎泾渭分明,但在李小锋眼中,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精神源头与情感密码。

  “唐诗是长安的文化基因,秦腔是西安的声音标识。”李小锋认为,这两种与古城有着“血脉之连”的根脉文化,共同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的家国情怀与生命感悟。

  从2017年在首届长安诗词大会上首发的《秦韵唐诗故乡情》,到2018年的《将进酒》,再到此后的《游子吟》《人面桃花》等唐诗秦腔戏歌系列作品,直至眼下正在酝酿的《喜春来·春宴》,这些年李小锋选择改编的大量戏歌,无一不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共通性。

  李白的《将进酒》与秦腔的慷慨激昂天然契合,“用大秦腔的豪放,来演绎李白不受羁绊的性格,是灵魂的共鸣。”李小锋说。而他改编自孟郊《游子吟》的同名戏歌,则触动了很多人心中最柔软的亲情旋律——这种深植于骨血中的伦理情感,也正是《三娘教子》《劈山救母》《李逵探母》等秦腔经典得以催人泪下的根本原因。“在创作中,我屡屡发现,唐诗的韵律与秦腔的韵白非常契合,这也可以说是两种艺术同根同源的彼此成就。”李小锋表示,唐诗的高峰在大唐长安,“陕西话是当时的‘官话’,所以唐诗的韵,往往也押的是陕西话的韵。”

  当秦腔的唱腔还原出这古老的声韵,静态的唐诗便被瞬间激活,重新拥有了声音的血肉与体温。在李小锋看来,这正是千年文脉与血脉乡愁在精神深处的同频共振。

  古今联袂

  为典雅诗魂插上飞扬的翅膀

  理论的探索最终要通过作品发声,李小锋的唐诗秦腔戏歌在一个个具体的舞台上,证明了这种艺术创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将进酒》秦腔与唐诗结合所产生的磅礴气势,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审美冲击;《游子吟》等多首唐诗秦腔戏歌亮相于澳门回归纪念日演出、香港回归纪念日演出等国家级文化交流场合,让长安千年文雅,架起了古韵新声跨地域、跨文化对话的桥梁。

  唐诗秦腔戏歌《人面桃花》更实现了跨国传播——这首改编自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作品,其MV通过YouTube登上全球热搜榜,引发多国网友展开网络“K歌”大赛。戏迷自发翻译的英文字幕版,以及随后推出的官方国际版,助力其亮相北美华人春晚,使发生在1000多年前长安城南的爱情故事,化身跨越语言壁垒的国际文化“声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唐诗戏歌”不止于简单地为唐诗配曲,而是深度的“戏曲化再造”,让唐诗与秦腔两种艺术形式从“相加”走向“相融”。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仅有四句,留下无限怅惘,但在《人面桃花》中,李小锋续写“昨夜一梦到南宫,广寒仙子笑来迎”等情节,赋予了诗歌更强的当代叙事和戏剧氛围。《秦韵唐诗故乡情》中的《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三首唐诗,既呼应“大唐盛世在长安”的历史底色,又借诗句传递“思乡情”“拼搏志”“攀登精神”,成为西安唐诗文化的生动注脚。

  此外,李小锋也在对唐诗秦腔戏歌的创作中,对秦腔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为了匹配《人面桃花》爱情的朦胧与美好,他融入了婉转细腻的陕西特色剧种碗碗腔,其标志性的“哪咿呀哈——”吟唱,既保留了秦音神韵,又符合现代音乐的审美。而在《劝学》中,则融合了秦腔的激昂与眉户的流畅,以丰富的音乐层次,来诠释诗歌中劝勉、惜时的复杂情绪。

  这种结合,巧妙解决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的难题。李小锋说:“秦腔的音乐,在西北大地耳熟能详,唐诗更是人人能诵。两者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长安新章

  以古韵新声助力“唐诗之都”建设

  经过多年持续创作与演出,李小锋的唐诗秦腔戏歌系列,已超越了个人艺术探索的范畴,在大众传播中成为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的一张新名片,为唐诗在西安的当代“新生”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在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的进程中,李小锋特意将自己多首唐诗秦腔戏歌MV,选在西安关中书院、唐城墙遗址公园等地拍摄——古朴的书院建筑与激昂的戏歌旋律交织,既传递“珍惜时光”的唐风哲理,又让西安的唐诗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碰撞出火花,成为“唐诗之都”连接古今的又一范例。

  对于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的举措,李小锋深感认同,“长安是唐诗的‘原乡’,唐诗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铅字和石碑上的刻文,而应该在当代,用更动态的、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变得可感、可触、可流传,成为城市文化最鲜明的标识——西安的行动非常好,且大有可为。”李小锋表示。

  在李小锋看来,跨越千年历史之美的背后,是文化艺术所承载的理想和精神,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古为今用,才能更好地用当代形式和特色语言来传承与表达中国文化。“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会继续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向,继续用实际行动,普及秦腔艺术,推广唐诗文化,与更多秦腔人携手,让更多人直抵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内核,感受长安城千年不变的文艺风华。”李小锋说。

  首席记者 孙欢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