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4只小鼠经过严格的选拔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赴太空。它们的编号分别为154、186、98、6,但它们还没有名字,网友们也是“各显神通”:“鼠鼠里的标兵,就叫鼠标吧”“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至少两只叫舒克、贝塔”……如果让你来取名,那你想给“太空小鼠”起个啥名呢?
为什么是小鼠?
小鼠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体型小、繁殖周期短,是公认的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哺乳类模式动物,也是研究太空环境下生命体生理变化行为适应乃至生殖发育的重要模型。
这几天小鼠在空间站干吗呢?
微镜头一:航天员为小鼠装置补水20毫升
记者从中国空间站传回的视频中看到,航天员首先将装有4只小鼠的实验单元从上行软包中取出,并完成小鼠实验单元的在轨安装,并接通电源。随后,航天员为装置补水20毫升。装置内的实时温度保持在26摄氏度左右。后续航天员对小鼠进行在轨饲养时,只需要进行补水即可。
微镜头二:4只小鼠“轮流”在躲避窝中休息
小鼠们“轮流”在实验单元内的躲避窝中休息,不时在笼壁上来回攀爬,看上去状态活泼。它们很快就找到了鼠粮的位置,并“摇头晃脑”地啃了起来。
4只小鼠在地面时,已经以“雌雄同笼”的方式分别装在两个实验单元中适应几天了,所以可以看到它们进入空间站后取食正常。此外,躲避窝也发挥了作用,小鼠是穴居动物,躲避窝给它们提供了安全感。
微镜头三:实验单元内有少量粪便漂浮
实验单元刚从上行软包中取出时,可以看到一些小鼠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在实验单元内部呈现漂浮状态。装置通电后,内部产生风场,漂浮物随之消失,单元内顿时干净整洁了很多。
所有小鼠脱落的毛发、排泄物、粪便等,都会通过风场贴在底面的粘性表面上,从而实现垃圾收集。
小鼠啥时候回来?
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在空间站生活的4只小鼠状态活泼,“感觉”良好,在轨期间,它们在空间站生活5天左右,任务结束后小鼠们将随神二十返回地球进入后续研究阶段。也就是说,今天,4只小鼠就要回来了!
趣闻探索
这些小小“宇航员”,任务不简单
出征太空 回望那些替人类先行的动物
载人航天技术已经日渐成熟,航天员频繁执行任务,我们在为航天科技和宇航员们点赞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为人类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小小“宇航员”,它们就是那些在人类登上太空前,早已先行一步的动物朋友们。
那么,为什么要让动物也上天呢?
派动物去太空,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开始的动机比较功利,就是替人类探探路。先看“能不能活”(地球周边),接着“能否活得长久”(行星际探测),再往后还有“能否持续繁衍”(星际旅行)。随着技术进步,对探路的需求逐渐减少,现在利用动物宇航员多是为了研究地球生命本身,或是进一步探讨宇宙中的生命形式和演化过程,包括人类未来长期太空生存、繁衍及在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考虑到实验目的的不同,有很多种动物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牺牲。除了我们熟悉的狗、鼠、猴、黑猩猩之外,还有线虫、水熊虫、蝇、涡虫、蚕、蜘蛛、斑马鱼、蛙、蝾螈、壁虎、龟、鸡、猫、兔等等各种陆生或水生动物。
>>活着还是死去
这是个问题
首次进入太空的动物是一批黑腹果蝇。1947年2月,它们随美国从纳粹德国缴获的V-2火箭发射升空,一直抵达距地109千米处(100千米以上就是太空),而后乘降落伞返回,全员存活。这次发射是为了初步研究宇宙射线对机体的影响。
1949年6月,一只取名阿尔伯特二世的猕猴同样乘V-2火箭进入太空,成为首位灵长目宇航员。它上升到137千米的高度,可惜返回时因降落伞失效而壮烈牺牲。
1957年11月,从莫斯科街头捕来的流浪狗“莱卡”随斯普特尼克2号升空,成为首位环绕地球运行的动物宇航员(之前的速度都不足以绕地飞行)。尽管这次单程旅途为莱卡准备了用于安乐死的食物,但莱卡在飞行数小时后因舱内温控故障/应激死亡,这成为后续动物航天伦理讨论的重要案例。飞船载着它的遗体环绕地球运行2570圈后,再入大气层并烧毁。
1961年1月,黑猩猩哈姆乘美国水星-红石2号进入太空,成了第一位人科宇航员。凭借着人科动物的聪明才智,它还出色地完成了许多指令。通过扳动指令对应的拉杆——扳对吃香蕉,扳错挨电击——哈姆成功证明了在太空中不但能存活,还能主动执行任务。
第一只太空猫的名字叫做费力赛特。法国科学家在1963年10月把费力赛特送上了太空,他们不仅在费力赛特的头骨上植入了电极以收集数据,还在它的脚底施加电脉冲以刺激它进行反应。这只猫虽然安全回到了地球,不过在两个月之后被安乐死,然后被科学家解剖,以研究它的大脑。
早在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之前,中国也曾将动物送入过太空,1990年10月发射的返回式生物卫星搭载了一批豚鼠和一些植物,8天后成功回收。不过我们研究的不是存活问题(因为早已知道不是问题),而是有关太空环境的问题了。
>>能否活得长久
这是生活质量问题
要说太空和地球环境有何不同,基本上就是两样:微重力和高辐射。长期在微重力环境中生活,就可能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来自星际空间和太阳的射线是更大的风险。不过,风险有多高?在太空生活多久会出这些问题?如果要去往更远的地方,比如月球基地或火星,就还需要动物宇航员协助研究生活质量问题。
1968年9月,苏联的探测5号去月球背后绕了一下,又返回到地球。这次的乘组有2只四爪陆龟、一些酪蝇、黄粉虫,还有一些植物、种子、细菌和其他一些生物。在7天的旅程中,大家都活得挺好,虽然陆龟们轻了10%,但依旧活跃。
1970年11月,轨道蛙耳石航天器携带2只牛蛙一飞冲天,用于研究长期微重力环境的作用。1972年12月发射的阿波罗17号载有5只纤小囊鼠,他们头皮下植有辐射监测器,以研究宇宙射线的影响。国际空间站里还有一座水族箱,配有饲喂系统、水循环系统和模拟昼夜的LED灯,使用鱼类来研究骨质疏松和肌肉退化问题。
>>能否持续繁衍
关系着传宗接代问题
事实上,这些研究最终都是生存问题:从当下的生存问题,到长期生存问题,再到种群生存问题。
在太空中,宇宙射线对生殖细胞的危险显而易见。受精卵发育时能否分出动物极和植物极?哺乳动物的受精卵能否顺利着床?
1989年3月,作为一项科教目的的学生实验,32只鸡胚胎随发现号航天飞机前往太空,研究胚胎在微重力中的发育(孵出不少)。1994年11月和1995年7月,两组怀孕的褐家鼠分别乘亚特兰蒂斯号和发现号航天飞机到太空兜了一圈,回来后产下体重正常的幼崽。2021年8月,日本山梨县大学从怀孕的小鼠身上提取了处于早期双细胞阶段的胚胎,送往国际空间站发育了4天,没有出现辐射后的DNA损伤。不过,目前还没有哺乳动物在太空中完成从受精到分娩的全过程记录,也不清楚刚出生的幼崽在太空中有没有生存困难。
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中,从这些顽强坚忍的小生命身上,天体生物学家认识到,生命或生命物质也许有能力横渡茫茫太空,从一个星球去往另一个星球。结合对陨石、太阳系其他天体以及系外行星的研究探测,动物宇航员为生命的起源演化开启了更广泛的思路。
热闻速递
“宇宙级”吃播来了!
太空烧烤,馋哭了
你能想象吗?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竟然飘起了烤鸡翅的香味!这可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神舟飞船最新送达的“硬核烹饪装备”。
航天员们围着太空烤箱,期待着热风中渐渐焦香的鸡翅。这一口热气腾腾,啃的可不只是美味,更是失重环境下难得的幸福感!从烤串、牛排到烤玉米,太空食谱几乎“万物可烤”。
太空“烤箱”与地面的烤箱到底有何不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伟波介绍,首先是通过温控技术、残渣收集、高温催化、多层过滤等技术攻关,实现在轨烘烤时的无油烟处理,从而满足空间站的油烟排放标准。其次是对净化装置和整机都进行严格测试,使之满足空间站准入条件,可连续可靠运行500次。
而且,这顿烧烤只是“开胃小菜”。如今,中国空间站的食品种类已高达190多种,航天员们10天的食谱都能不重样。从硬菜到甜点,从水果到冰淇淋,他们在地球上能吃到的,在太空也“全都要”!
“太空烧烤”的背后,可是实打实的尖端科技。它意味着我国的“环控生保系统”能精准控制,对油烟“零容忍”;我们的能源系统,能稳定支持烤箱这类大功率设备。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香”,巨大飞跃的背后,是一部生动的太空技术逆袭史。 本版稿件综合央视、新华网、科普中国等
相关热词搜索: 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