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11-05 16:07:24 编辑:方正 作者:陈团结 版权声明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至相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由静渊禅师在北周武帝灭佛后僧众避难的基础上迁址创立,是汉传佛教华严宗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沿革可追溯至1500余年前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至隋代初创

   唐代创立华严宗

  至相寺的前身可追溯至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的“法难”。当时,北周武帝禁佛,长安高僧普安禅师率三十余僧避难于终南山楩梓谷(今天子峪)西坡,在“幽密处所”结庐修行,形成早期僧团。隋文帝即位后复兴佛法,静渊禅师于开皇八年(588年)将寺院正式迁至楩梓谷西南高阜,并命名“至相寺”,取《华严经》“至相无相”之意。隋代灵裕禅师曾奉诏入京,但仍常返寺修行,并协助静渊扩建寺院,奠定其“终南正脉”格局。

  唐代是至相寺的鼎盛黄金时期。初唐高僧杜顺(华严初祖)在此研习《华严经》,其弟子智俨(华严二祖)继承衣钵,完成《华严经搜玄记》,系统阐释“十玄门”教义,为华严宗理论奠基。龙朔年间(661-665),法藏(华严三祖)从智俨受学,后在此完善“六相圆融”“十玄缘起” 等核心思想,正式创立华严宗。新罗僧人义湘亦慕名来寺,师从智俨,归国后开创海东华严宗,至相寺因此成为东亚华严学的中心。

  盛唐时,至相寺规模达千余亩,殿宇林立,高僧辈出。传唐太宗、唐高宗多次遣使礼佛。寺内现存唐代“华严真境”匾额(传为唐代宗御笔)及《大隋皇帝舍利宝塔铭》碑刻等,印证其皇家寺院地位。

入寺:

  转过十八个急弯

  红墙黛瓦出现在半山腰间

  驶过环山路,拐进一条柏油乡间小路,两侧的柿子树挂满了红灯笼般的果实,与黛色的山峦相映成趣。约莫二十分钟车程,一座石牌坊出现在眼前,上书“天子峪”三个大字。相传唐高宗李治诞生于此,峪名便由此而来。

  峪口百塔寺里有一棵1700年的古银杏,此刻正舒展着金黄的华盖,洒下满地碎金。

  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继续上行,山风裹挟着秋叶扑面而来。驶过普安寺和莲池寺,终于在转过第十八个急弯后,至相寺的红墙黛瓦出现在半山腰间。

  寺院门前的停车场不大,停好车后,一位村民迎面走来,提醒“停车费十元”。抬头仰望,空中云彩多多,索性先飞无人机俯瞰,随着无人机的视角逐渐升高,层层叠叠的殿宇依山次第展开,背依龙背山,前望驼峰山,左拥龙首,右抱伏虎,恰似一只巨龟静卧云端,暗合“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

  再升空至400米之上,整个至相寺与终南山掩映在云层之下,若隐若现,犹如仙境。

访古:

  华严宗的精神原乡

  心灵修行的道场

  踏入山门,迎面便是一面巨大的琉璃影壁,“华严宗风”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天王殿内,四大天王相向而坐,弥勒佛背后的镜子格外醒目,照见众生百态,也照见修行者的初心。

  穿过天王殿,两棵千年古槐豁然挺立,树干需三人合抱,枝叶却依然葱茏。西侧的石碑记载,此槐为唐代僧人所植,历经1500余年风雨,见证了寺院的兴衰荣辱。树下的“法界宗五祖碑”则详述了杜顺、智俨等华严祖师在此开宗立派的传奇。

  拾级而上,大雄宝殿巍然矗立。殿内横三世佛宝相庄严,两侧的十八罗汉浮雕栩栩如生。殿后转角处,一方清泉汩汩涌出,名曰“观音泉”,掬一捧入口,甘冽沁脾。

  上院,藏经阁的无梁穹顶令人惊叹。1280个木构件通过“燕尾榫”咬合而成,中心无需立柱支撑。更神奇的是,榫卯节点处暗刻《华严经》经文,形成独特的声波反射场,据说诵经声在此可增强三倍。

  下午时分,在观音殿前偶遇一位身着百衲衣的僧人。他赤脚穿着草鞋,在微风中行走。问及修行,他双手合十:“师父嘱我守护此地,冷暖自当放下。”并告知我不要拍照,言语间,尽显禅者的洒脱与坚韧。

  返程途中,遇到一位大胡子居士上山,聊天中得知他叫黄大举,经常给寺僧义诊。

  回望至相寺,轮廓在暮色中渐行渐远。这座承载着华严宗兴衰的古刹,是心灵修行的道场。无论是唐代古槐的沧桑,还是现代僧人的坚守,都在告诉大家:真正的修行,在日用常行中。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