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1-06 08:04:19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长安一中举办唐诗朗诵活动 受访单位供图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唐宪宗元和年间,谪居柳州的柳宗元挥笔写下痛彻心扉的望乡之句,字里行间满是对长安的魂牵梦萦。
千余年后,在他魂归之所的少陵原畔,长安一中“柳宗元长安文学园”悄然落地,让这位文学巨匠跨越生死的“长安情结”,在西安建设“唐诗之都”的浪潮中重焕生机。
乡愁深处:故园是终其一生的牵挂
已是深秋的少陵原上,秋风裹挟着岁月的尘埃,掠过这片承载千年沧桑的土地。
“元和十五年七月初十,柳宗元的灵柩历经千里跋涉,终于归葬于长安万年县。”著名作家、长安作协名誉主席王渊平指着远处的神禾原、连绵起伏的秦岭山脉动情地说,“经过和柳宗元后人长达十余年的田野调查,结合文献资料认定,柳宗元就葬于少陵原、今长安一中附近,这位年仅四十七岁的文豪,留下四个幼弱子女撒手人寰,是挚友裴行立慷慨解囊承担丧葬费用,表弟卢遵不离不弃照料家小、妥置灵柩,才让他完成‘归吾故园’的遗愿。”
在王渊平眼里,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以“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的笔墨,不仅勾勒出柳宗元的才情风骨,更道尽两位“唐宋八大家”跨越文人相轻的深厚情谊。这篇情真意切的铭文,如同一座不朽丰碑,让柳宗元“身处逆境仍坚守本心”的精神,在民间布衣心中熠熠生辉。千年来,少陵原的苍茫山色与寒鸦啼鸣,仿佛仍在呼应着他“散上峰头望故乡”的怅惘,诉说着一位文人对长安深入骨髓的眷恋。
诗里长安:贬谪岁月的精神原乡
柳宗元虽因“郡望称籍”被唤作“柳河东”,但他的“长安情结”,早已刻进生命的底色。
柳宗元生于长安丰乐乡(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周边),自小在渭水滋养的文脉中成长,朱雀大街的车水马龙、柳氏宅院的经史书香,埋下了“致君尧舜上”的理想种子。
贞元九年,21岁的柳宗元与刘禹锡同登进士第,在长安开启仕途。从蓝田县尉到监察御史里行,他在朝堂直言进谏,与王叔文等人推动“永贞革新”,试图挽救王朝颓势,那段时光,是他生命中最炽热的理想岁月。
然而革新失败,四千里贬谪路将柳宗元抛向永州的荒蛮,寄居破寺、母丧瘴地、自耕求生的困顿中,长安成了遥不可及的“彼岸”。他在《与李翰林建书》中细数“五年四遇天火”的窘迫,却屡屡提及“长安旧宅”与“丰乐乡桃李”,甚至在梦中“复归长安与诸友论诗”;《江雪》里“孤舟蓑笠翁”的寒江独钓,钓的不是鱼,是对长安的思念;《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尖山似剑割愁肠”的悲戚,心痛的是与故园的精神割裂……长安,是他失意时的牵挂,更是困境中坚守理想的精神支柱。
文脉赓续:文学园是唐诗之都的鲜活景观
时光流转千年,少陵原上的故事并未尘封。为传承柳宗元精神、助力唐诗文化传播,2024年初,“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与长安一中携手,在柳宗元长眠之地举办纪念其诞辰1250周年暨文学园创建仪式。
活动现场,作家和谷深情追忆他“如早梅傲雪”的一生,从长安的壮志满怀到贬谪的不屈坚守,还原出立体鲜活的文豪形象;古典文学专家李志慧详解其《捕蛇者说》的犀利与《永州八记》的清新,彰显其文学创新之力;王渊平则感慨,在“文宗故里”少陵原落地文学园,正是对长安与唐诗不解之缘的最好诠释;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先生高度肯定了建立柳宗元长安文学园的意义:“1200余年来,长安始终缺少纪念柳宗元的标志,如今这份由实景化为的回忆,终将重归实景,让先贤走进现代生活,成为当代长安文化的鲜活景观。”
薪火相传:教育沃土上的精神绽放
“让先贤精神赋能教育,让传世经典焕发新机。”长安一中校长冯岳君的话语,道出文学园创建的初心。
据了解,这片园地目前已成为校园里的“唐诗课堂”,学生们在校园里诵读,在典籍中探寻,柳宗元“逆境坚守”的精神,如种子般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
长安一中副校长韩超指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更能让他们读懂“故园情怀”的深层意义——这正是长安作为“唐诗之都”,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传承。
站在少陵原上回望,韩愈的墓志铭犹在耳畔,文学园的草木已悄然生长。从柳宗元“散上峰头望故乡”的怅惘,到今日文学园里的琅琅书声,长安与唐诗的故事从未落幕。在西安建设“唐诗之都”的进程中,柳宗元长安文学园恰似一座桥梁,连接着千年的文人情怀与当代的文化使命,让先贤精神在八百里秦川生生不息,让唐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记者 杨明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