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1-07 07:17:42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出土的青釉瓷碗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讯(记者 张潇)记者11月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在唐高祖李渊的旧宅旁,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堆满瓶瓶罐罐的“千年杂物场”。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名窑瓷器,不仅揭示了唐代“高端社区”通义坊的奢华日常,更拼凑出一幅生动的长安生活图景。
202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碑林区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发掘区位于友谊西路295号,北侧为通义巷,东侧为边西街,西侧为太白北路,南侧为友谊西路。根据隋唐长安城历年勘探发掘情况判断,确认了隋唐长安城通义坊西南隅的具体位置。这里不仅是唐代名刹兴圣尼寺的所在地,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达官贵族区”。此次发掘最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包含了青瓷、白瓷、黄釉瓷等在内的日用陶瓷器,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快递包裹”,诉说着1300年前的世界级大都市——长安的时尚与繁华。
通义坊,位于唐长安城核心地带,相当于今天的“市中心豪宅区”。据史料记载,这里曾居住过右羽林大将军彭国公李思训、成安公主、户部尚书等多位重量级人物。而此次发掘的关键在于,考古人员将文献中的记载与实地发现完美对应。《两京新记》等史料明确写道:“通义坊,西南隅,兴圣尼寺。高祖龙潜旧宅。”这意味着,考古队员脚下所踩的,正是唐高祖李渊在隋朝时的旧宅,后来被其子唐太宗李世民舍为尼寺的“兴圣尼寺”遗址范围。这一发现,让历史的坐标从此落地生根。
如果说遗址定位是骨架,那么出土器物就是血肉。此次发现的73件(组)遗物中,碗、罐、盆等日用瓷器是绝对主角。“瓷器天团”阵容豪华:考古专家指出,这些瓷器来源堪称一场“唐代名窑博览会”。其中,白瓷来自顶级窑口巩义窑和邢窑,相当于当时的官窑名牌;黄釉瓷碗产自寿州窑,是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产品;而两件青瓷碗则溯源至长江中游的窑场。
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瓷器汇聚于长安一坊之内,生动证明了隋唐时期发达的物质流通网络。长安作为全国经济与文化中心,其强大的资源汇聚能力,通过这些日常器物得以具象化。
在众多瓷器中,两件特殊的黑陶钵引起了考古人员的特别注意。它们胎质细腻,器表经过抛光渗炭处理,漆黑发亮,工艺精湛。
目前在唐长安城中,这类黑陶钵的发现地点均为佛教寺院,如青龙寺、西明寺遗址。佛经记载,僧尼使用的食钵有瓦钵、铁钵两种,瓦钵颜色之一正是黑色。因此,这两件黑陶钵极有可能是兴圣尼寺内僧尼的日常用器。它们的出现,为文献中记载的“兴圣尼寺”提供了坚实的实物证据,让寺内的清修生活仿佛触手可及。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