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11-07 07:24:34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考古现场。
本报讯(记者 王娇莉 见习记者 宋可青 张桢璐)11月6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隋唐长安城通义坊遗址考古新成果。2023年10月,该院在西安市碑林区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共清理灰坑、水井、沟等遗迹25处,出土遗物73件(组)。根据历年来隋唐长安城的勘探和发掘情况初步判断,发掘区域位于隋唐长安城通义坊西南隅,此处为唐高祖李渊旧宅改建的兴圣尼寺遗址范围。
据介绍,隋唐长安城通义坊在皇城以南、朱雀街西第二街从北向南第二坊,位于隋唐长安城外郭城的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此次发掘的遗迹包括隋代井1眼,唐代灰坑21个、井2眼及沟1条,出土遗物以日用陶瓷器和建筑构件为主,另有少量铜钱、铁器、贝壳等。陶瓷器中,白瓷碗、青瓷碗、黄釉瓷碗等品类丰富,部分来自巩义窑、邢窑、寿州窑等知名窑口,见证了隋唐长安城的经济交通枢纽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土的2件黑陶钵胎质细腻、漆黑发亮,其制作工艺与青龙寺、西明寺等唐代佛教寺院出土器物一致,结合文献记载,推测为僧尼日用器具。建筑构件中的花边板瓦、脊头砖(正面浮雕兽面)等,与青龙寺、朝元阁遗址同类遗物相似。考古专家据此推测,此次发掘地点应在位于兴圣尼寺遗址的范围之内。据《两京新记》《全唐文》记载,此处原为李渊旧宅,武德元年改建为通义宫,贞观元年更立为兴圣尼寺。
此次发掘为探讨唐长安城里坊布局和沿革提供了重要信息,出土的陶瓷器为研究城内瓷器消费情况和生活面貌提供了新材料。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