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结缘繁星计划 助力非遗出海|指尖生花!传承人许辉与棉絮画的半生缘

来源:华商报 时间:2025-11-07 16:54:26 编辑:王少华 作者: 版权声明

华商网讯(记者 董旭叶/文 王少华/图)一把镊子,一瓶乳胶,几团蓬松柔软的彩色棉花——在陕派棉絮画第四代传承人许辉的手中,这些寻常材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双手轻拢慢捻,指尖上下翻飞,层层棉絮随着动作铺叠、贴合,逐渐显露出生动立体的形态。

yeINYA8QNA0G4trQ.jpg

棉絮画,顾名思义,是以棉絮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的艺术图画,其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据说,那时棉花产区的人们在劳作之余将棉花染色,通过技法诠释出不同风格的中国传统画作,因其“远看似画,近看似雕”,被誉为“中国立体画”。

棉絮画不仅是手艺,更是与时间的对话。完成一幅作品,短则数日,长则经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定力。每一次粘贴、每一次塑形,都是指尖与心灵的共舞。对许辉而言,这些棉絮不只是创作的材料,更是陕派文化绵延不绝的脉络。她守护的,是一门即将消逝的绝艺;她点燃的,是古老手艺在当代重生的一簇星火。

8be4176e33feae27ead3fac93aa03dca.jpg

许辉,陕派棉絮画第四代传承人,华商国际传播中心繁星计划合伙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安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师,陕西省工美行业艺术大师。2019年被评为莲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棉絮画代表性传承人。从1988年至2000年,用时12年向师父李福堂学做棉絮画,一把镊子、一瓶胶水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十二年磨一剑:与棉絮画的半生缘

许辉与棉絮画的缘分始于十八岁。1988年,许辉因喜欢棉絮画进入一家公司的工艺部工作。经过多年摸索,她将油画、水粉画等画种与棉花结合,形成了新的风格。她以纱为背景,创作出唯美的双面纱影棉絮画。

热爱之路,并非总是铺满鲜花。许辉的艺术生涯,经历过漫长的“寒冬”。她回忆道,最开始那几年最为艰难。“因为周围的人都没见过棉絮画,也不了解,大家会怀疑靠棉絮画能不能维持生活。”周围的不解与市场的冷遇,是横在传统技艺面前的两座大山。

为了生存,也为了梦想,她白天工作,晚上回来继续作画,并琢磨如何创新。“只有做出新颖的东西,大家才会喜欢,才会重视这项技艺。”那是一段靠打工维持创作的日子,即便想免费推广教学,也常因人们对棉絮画的陌生而遭遇冷眼。

转机发生在2014年。彼时,传统形式的棉絮画已难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许辉下定决心,要走一条创新之路,将传统技法融入现代审美。她开始大胆尝试,突破棉絮画原有的国画写意、工笔风格,转向更受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欢迎的写实题材。

d5893ac65780ea78c4c0fc4f304ee271.jpg

她敏锐地捕捉到社会情感需求的变化,开创了“萌宠定制”系列。“因为每一只萌宠背后都有故事,都是主人家的宝贝。”她用棉花细腻地表现出猫、狗等宠物的毛发质感与神态,让这份柔软的艺术承载起家庭的温暖记忆,作品也因此拥有了独特的保存意义与收藏价值。

此外,她还研发了“骨线技法”、“纱影棉絮画”等新技法,并创新了可卷式作品,让棉絮画既能庄重地悬挂于厅堂,也能便捷地携带与收藏。正是这种“与时代同行”的创新精神,让古老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一步步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棉絮画非遗“升格”记 从非遗名录到校园课堂

棉絮画的传承之路并非易事。许辉坦言,这种艺术形式相对小众,“受材质所限,棉絮画不能外露保存,因此在市场发展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此外,它也无法实现量产,“每一幅作品都需要传承人从头到尾独立完成,无法像某些产品那样分工制作、组合成型”。

f85d15211d9393dff6188473e0bd8d7e.jpg

“提到‘棉絮画’这三个字,基本指的就是陕西的。”许辉介绍,与其他流派相比,例如福建漳州侧重于立体造型、常借助其他材料支撑的“棉花画”不同,陕派棉絮画更注重绘画性,其立体作品追求纯棉花制作,不掺杂任何其他材质,全靠指尖的力道与技巧将棉花本身塑造成型,这既是特色,也是对功力的极致考验。

JING3085.JPG

在创作中,许辉还深耕陕西本土文化,将大雁塔等历史地标融入“一日看尽长安花”系列,也让“秦岭四宝”在棉絮的塑造下焕发新生。在所有突破中,最具挑战的莫过于用棉花创作人物肖像。由于没有前人经验可循,她只能靠自己反复摸索。“一幅肖像画常常难以一次成功,有时甚至要失败二三十次。这是一场指尖与心灵的漫长磨砺,考验的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耐心、定力与美术功底。”许辉说。

JING3336.JPG

如今,作为非遗项目的棉絮画,传承环境已有了明显改善。棉絮画先后于2013年(雁塔区)和2018年(莲湖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通过“非遗进校园”“社区推广”等活动,为棉絮画搭建了宝贵的展示与传播平台。

为让更多孩子亲近这门艺术,许辉对传统技法做了简化,设计出易于学习的体验课程。“孩子们上手快,逐渐也就接受了。”看到年轻一代眼中闪烁的对棉絮画的好奇与喜爱,许辉感到无比欣慰。

看见东方美学 当“东方柔软”遇见世界

近年来,随着中国非遗加速“出海”,棉絮画也搭上了国际传播的快车。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华商国际传播中心发起了“繁星计划·文化好Charming”主题系列活动——“非遗中国·世界看得见”大型海外线上推介活动。

依托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海外账号矩阵,联动50余家国内各省市国传中心、政务、媒体大V海媒账号,向海外网友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和中华文化的当代活力。

作为“繁星计划”的一员,许辉的棉絮画借助这一平台,正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借助华商国际传播中心的海外传播力,她创作的“大熊猫”等题材作品在TikTok等国际社交媒体上获得了数万次的点击量,让这项源自陕西的指尖艺术,跨越山海,触达了更广阔的受众。

除此之外,西安陶俑、唐流彩、泥叫叫等非遗内容,通过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海外传播矩阵,以生动的短视频形式向全球观众立体呈现西安非遗的独特魅力,让非遗成为跨文明对话中解读东方美学的鲜活密码。

“前段时间,我们的棉絮画随省政府调研团走进中亚,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今年8月,棉絮画又受邀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展,并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大部分作品被收藏。”许辉说。此外,棉絮画也已走进宝岛台湾,多幅作品被当地收藏——这一切,无不印证棉絮画正以柔软而坚定的姿态,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生动载体之一。

微信图片_20250630110420.jpg

对于年轻人,许辉表示:“要是喜欢一门技艺,就要坚持下去。只有熟练掌握技巧,才能做出好作品。”她鼓励年轻人,不能只满足于浅尝辄止的体验,更需要有人将其视为值得投入的职业,沉下心来深耕,古老的技艺才能真正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从濒临消逝的绝艺,到走向国际的“文化名片”。棉絮画的“活态”传承,核心在于“人”。其技艺精髓与文化灵魂是通过一代代传承者的双手、智慧与情感,为其注入持续的生命力,让古老技艺在时代的土壤中重新生根发芽。

一幅棉絮画,半生匠人心。当柔软被赋予坚韧,当传统拥抱时代,陕派棉絮画正以它独有的温度,讲述着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文化故事。



来源: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非遗 棉絮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