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多方协作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西安多所学校试水“无作业日”

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25-11-13 07:29:24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西安高新区第三十六小学“无作业日”的足球活动。

  西安西港花园学校(小学)的学生在“无作业日”看电影。

  “放学先读书,再参加足球校队训练,回家后练习传球颠球,还会和家长一起劳动、玩数独等益智游戏,能多陪伴父母和妹妹,感觉特别温暖。”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六年级学生孙杨兴奋地分享着自己周三的日常。这一变化,源于教育部日前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及各类突出问题,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鼓励中小学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记者走访发现,西安已有多所学校陆续尝试此类探索,以多元实践活动替代机械书面作业,让学生从题海走向生活。

  西安多校落实“无作业日”

  11月12日是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的“阅动星期三”,也是该校专门打造的“无作业日”。副校长刘建虎说:“这一天我们学校不布置任何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系统化、可选择的素养活动体系。围绕‘阅动融合、按需适配、家校联动’三大原则,涵盖自主阅读、体能锻炼、劳动实践、兴趣拓展等多个维度,老师会结合学情推荐优质书目,体育老师则分年级定制趣味运动内容。当然,学校也倡导这一天变成‘亲子互动日’,希望家长能陪伴参与,家校联动,凝聚育人合力。”

  无独有偶,西安高新区第三十六小学也把每周三设为“无作业日”,以主题实践为核心搭建书本与生活的桥梁。该校教导主任谢朋军表示,“无作业日”以“实践性、生活化、趣味性”为导向,推出形式多样的任务,比如为家人做菜、树叶粘贴画创作、体育锻炼或自主阅读等。“我们减下去的是重复性、机械性的笔头作业,增上来的是亲子互动、劳动实践的时间”,旨在让学生成长张弛有度,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西安西港花园学校(小学)将每月第三周的某一天定为“无作业日”,并精心策划了“光影课堂”。“学校会提前严格地筛选影片,每到‘无作业日’这一天,我们都可以在轻松的光影氛围中度过。我欣赏过《离开雷锋的日子》这样的传承红色基因经典之作,也观看了《江南》这类激发家国情怀的动画电影。”一位学生对记者说。

  “无作业日”对家长和学生都是挑战

  “别人学,你不学,能安心吗?”“如果只是自家孩子学校推行‘无作业日’,其他学校的孩子还在正常‘刷题’,长此以往会不会拉大差距?”

  针对“无作业日”,部分家长表示支持,认为不仅减轻了孩子的学业负担,满足了他们对兴趣发展、同伴互动的需求,也让亲子互动时间增多,有助于增进感情,让成长回归本真。但也有家长表示担忧。市民李女士表示,担心“无作业日”流于形式,怕孩子把时间都花在看电视、玩手机上,希望学校多安排运动、实践类活动,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收获成长。

  “无作业日”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六年级(2)班的郑茹艺坦言:“‘无作业日’让我能和家人多相处,增进感情,身心都特别放松。”她喜欢在这一天读书、运动、做手工、唱歌,对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十分满意。与她同班的孙杨说道,“我喜欢踢球,以前总担心父母不同意,现在每周三的晚上,他们都会看我练习传球颠球。”

  该校五年级(5)班的王卓萱对跳大绳情有独钟,她表示:“这不仅对健康有帮助,还能缓解学习压力。每周三晚上我会和父母谈心,聊聊学习上的困难,父母也很支持‘无作业日’。”她还希望能新增剪纸活动,“提升手工灵活度,也是传承非遗。”同班的刘乐承喜欢打篮球、看书,认为这些活动能有效缓解压力,他建议增加沙包等多人互动活动,让“无作业日”更具趣味性。

  多方协作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无作业日”的背后,藏着更丰富的教育。既需要学校科学制定教学方针,优化实施策略,从源头减轻作业负担,也需要家长放下“抢跑焦虑”,在生活中多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无作业日’不是教育的‘留白’,而是成长的‘转场’。”刘建虎表示,学校希望借此打破传统作业形式的局限,将时间真正还给孩子,引导他们在阅读、运动、实践与兴趣中发现自我、发展潜能。同时,通过结构化的素养活动,推动学习从知识积累转向“全人”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适的空间健康成长。

  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小学部负责人靳祥说:“学校的‘无作业日’实践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我们从最初在周中分学科、分日期进行尝试,到如今将每周三固化为全校统一的‘无作业日’,每一步调整都是为了让安排更科学、更有效。”据悉,在实践中,该校构建了完善的教育生态:推进家校共育,每周开设家长课堂,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开展生涯课程;将非遗、传统体育融入日常教学,各年级形成专属体育强项;开设各类特色社团,信息化课程涵盖编程等领域;每学年开展书香家庭评选,让阅读之美浸润家庭,实现全家“以书为乐”。

  “无作业日”减的是机械作业,增的是成长空间。采访中,还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表示,“无作业日”并非简单取消作业,而是对教学质量、教师能力和家校协同的综合考验,需要学校打破课堂界限,教师转变角色,家长积极配合。让作业回归育人本质,让教育跳出纸笔局限,真正看见孩子、关注孩子、成就孩子。

  本报记者 王娇莉 见习记者 张桢璐 宋可青 学校供图



来源:三秦都市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