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教育部等七部门发文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 课堂会发生哪些改变?

综合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5-11-13 07:45:46
A1 A2 A3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12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有关情况。

  《意见》提出六大重点任务

  据介绍,意见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激发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

  二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以学科融合重塑课程教学生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三是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建立健全科技教育评价机制,推动教研与教学一体化发展。

  四是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优化教学空间,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科技教育栏目,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五是推进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增强教师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素养。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

  六是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多边合作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课堂会发生哪些改变?

  专家指出,此次的《意见》更突出了实践导向,同时强调要打破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科壁垒。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表示,科技素养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贯通的过程,《意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

  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

  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

  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

  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田祖荫提到:“我们经常在基层调研的时候会问孩子一个问题,说你们最喜欢什么课?他们一般以前都会回答说体育课,将来我们希望科技课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

  而在同济大学副校长许学军看来,意见尤其注重育人目标和资源的有效衔接,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深度合作,有序开放优质科研资源,为“小学激发科学兴趣、初中夯实科学基础、高中引导创新实践”的成长路径提供有力保障。许学军认为,从基础教育抓起,系统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发现科技“好苗子”,畅通成长通道,为国家持续输送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与高水平创新团队。

  科技教育需要多方协同推进

  加强科技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是重要载体。《意见》提出,以学科融合为基础,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加强前沿科技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开发优质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同时,鼓励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表示,科技教育涉及面是非常宽的,“我们现在也希望能够把一些前沿的领域里面,适合于中小学教学内容能够梳理到中小学的课程里面。让我们的学生看到真实的科学家和科研到底是怎么回事。”

  科技教育需要多方协同推进,拓展场景、整合资源、丰富实践,《意见》提出,鼓励高校、企业、公益组织通过“揭榜挂帅”参与学校科技项目;打造“百城千馆”工程,推动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向中小学常态化开放。 综合央视等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张佳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五个项目入选 2025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创新案例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