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上午,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武民,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康宁,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凯,宝鸡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高宏真,铜川市政府副市长刘正旺,榆林市政府副市长姬跃飞出席,并介绍陕西“十四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
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年均增长112%
规模居全国前三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武民介绍,“十四五”期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陕西印发了关中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一企一策”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谋划实施了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重大现代煤化工项目,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产业能级大幅跃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天然气、原油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第4位。天然气产量较“十三五”末增加100亿方。2024年煤炭产量达7.8亿吨,较2020年增加1亿吨。
“十四五”期间,陕西战新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10.3%;新能源汽车产量年均增长112%,产量规模居全国前三。三星西安工厂闪存芯片产能占全球15%,西安奕斯伟12英寸大硅片项目产能全国第一。西安将聚焦光子、氢能、无人机、分子医学等领域加大投入,谋划建设空天动力、第6代移动通信、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先导区。全省乡镇以上行政区、重点商贸圈、交通枢纽节点均实现了5G网络高质量覆盖。
以西安、宝鸡、渭南、榆林为核心的国家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格局在全省初步形成。西安作为西北地区蔬菜骨干流通走廊城市,积极搭建西北蔬菜保供大通道,带动华北、华东、西南等地货物集聚,2025年西安铁路局货物发送量突破3亿吨。
国际物流通道高效畅通。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常态化开行18条国际线路和26条“+西欧”线路,覆盖欧亚大陆全境。年开行量从2020年的3720列增长至2024年的4985列,年均增长34%,累计开行超3万列,居全国第一。全省“米”字型高铁网主骨架加速形成,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603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9万公里,城市轨道运营里程超过400公里。全省所有县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实现全覆盖,智慧车联网平台充电桩接入率超95%。
西安、宝鸡市入选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
西安、榆林、咸阳入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康宁介绍,2021-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9%,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工业投资年均增长8.1%,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7.2%。今年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
2024年工业领域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5.3%。今年1-10月,全省工业领域34条重点产业链实现产值超过1.9万亿元,8条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7条产业链产值(营收)增速超两位数,18条产业链产值(营收)超过百亿元。西安市航空集群、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先后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全省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产业链群韧性和安全水平显著增强。
隆基绿能晶硅太阳能电池HIBC转换效率达到27.81%,世界第一;炬光科技半导体激光侧泵模块核心指标世界领先;立芯光电高功率单模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填补国内空白,创新发展成势见效。
统筹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DCMM贯标企业数量居全国第八。陕西省入选DCMM贯标、数据知识产权、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份,西安、宝鸡市入选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西安、榆林、咸阳入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8家,数量居西部第一。
西安: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西安市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中之重,狠抓“产业强市”建设。 “6+5+6+1”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来说,第一个“6”是做强6大支柱产业,即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制造、汽车、航空航天产业;第二个“5”是做大5大新兴产业,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光子、增材制造、卫星应用产业;第三个“6”是做优6大生产性服务业,即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业;最后一个“1”是提升文化旅游产业。
铜川:
力争三年内铝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铝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由2022年初的20.8%(2022年产值107亿元),提高到2024年底的33%(2024年产值180亿元),年均增速21.3%,稳居全市工业首位,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4.7%。
面向“十五五”,铜川将瞄定打造西部高端铝材料和先进精密加工基地的目标,加大铝产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提升高端材料供给能力;积极引进和培育下游高端加工企业,推动产业链从“材料供给”向“精深加工制品”的转型升级。力争三年内铜川铝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宝鸡:
三年来蝉联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宝鸡市三年来蝉联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综合排名从第94位提升到第84位;今年入选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户、专精特新“小巨人”34户、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10户、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5户、绿色工厂22户,数量稳居西北城市前列。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73户、科技型中小企业953户,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分别达到18个、110个,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亿元、创历史新高。烽火集团、宝钛集团荣获中国工业大奖。
榆林:
成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榆林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持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全面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绿氧等耦合发展,建成延长、国华、城投等一批CCUS项目,国能榆林化工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顺利完成试验,陕煤榆林化学40万吨/年CCS先导试验项目成功注入二氧化碳,全市已经形成每年130万吨的二氧化碳捕集能力,成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下一步,榆林市将坚定不移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煤基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加快原料基地向材料基地转变、大宗化工品向终端应用品转变、现代煤化工上中游向下游转变。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刘立春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1月25日起 西安市城区将推行公共交通换乘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