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西安新闻 > 正文

全面推动工业农业等四大领域转型升级 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西安新闻 西安晚报 2025-11-22 08:29:13
A1 A2 A3

蓬勃发展的西安高新区 资料图片

  11月2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榆林市等负责同志,介绍陕西“十四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我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全面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基础设施四大领域转型升级。

  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

  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中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一企一策”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谋划实施了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重大现代煤化工项目,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产业能级大幅跃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一批重大能源化工、电力外送、资源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全省能源供给基础进一步夯实。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我省编制印发了培育新型显示、超导、增材制造等16个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十四五”期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10.3%;新能源汽车产量年均增长112%,产量规模居全国前三,三星西安工厂闪存芯片产能占全球15%,西安奕斯伟12英寸大硅片项目产能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我省聚焦光子、氢能、无人机、分子医学等领域,加大投入,谋划建设空天动力、第6代移动通信、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先导区,全省乡镇以上行政区、重点商贸圈、交通枢纽节点均实现了5G网络高质量覆盖。

  粮食产量创新高 服务业集聚成势

  我省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年行动计划,全省累计建成9个国家级、65个省级示范园区。2025年争取中央投资33.56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项目建设。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352.29万吨,单产达297.35公斤/亩,均创历史新高,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全省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1.84万亿元,同比增长5%,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0%,达到51.8%,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认定省级服务业集聚区30个,推动服务业集聚成势、规模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合计营收占营利性服务业比重达到51.3%。以西安、宝鸡、渭南、榆林为核心的国家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格局在全省初步形成。作为西北地区蔬菜骨干流通走廊城市,西安积极搭建西北蔬菜保供大通道,带动华北、华东、西南等地货物集聚,2025年西安铁路局货物发送量突破3亿吨。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增强

  我省国际物流通道高效畅通,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常态化开行18条国际线路和26条“+西欧”线路,覆盖欧亚大陆全境。年开行量从2020年的3720列增长至2024年的4985列,年均增长34%,累计开行超3万列,居全国第一。

  综合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全省“米”字形高铁网主骨架加速形成,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603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9万公里,城市轨道运营里程超过400公里。

  能源保障体系持续优化,形成全省“五纵十横”水网主骨架、“三纵双环两延伸”750千伏骨干网架、“三环四纵五横”的天然气骨干管网。可再生能源装机达6345万千瓦。全省所有县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实现全覆盖,智慧车联网平台充电桩接入率超过95%。油气储备能力全面提升,“地方政府5天”储气能力建设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十四五”以来,我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粮食安全根基筑牢、开放通道持续畅通、清洁能源体系不断完善,在工业升级、农业转型、服务业创新、基础设施强化四大领域交出了亮眼答卷,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推进重点产业链群

  “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

  11月21日,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信系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工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我省坚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工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2021~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9%,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工业投资年均增长8.1%,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7.2%。

  今年前10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工业投资增长15.5%,高于固定资产投资14.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6.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8.5%,保持较快增速,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产业链群韧性和安全水平显著增强

  我省深入实施“链长制”,推动产业链群协同发展,2024年工业领域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5.3%。着力加快制造业集群培育,西安市航空集群、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全省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产业链群韧性和安全水平显著增强。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我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以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着力打造“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累计建成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5家,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7家、省级540家;支持284个技术项目加快产业化落地。

  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西部第一

  我省统筹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DCMM贯标企业数量居全国第八。西安市、宝鸡市入选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西安市、榆林市、咸阳市入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省智能算力总规模达3500P。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8家,数量居西部第一。

  龙头企业顶天立地 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我省扎实开展“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链主企业”梯度培育。目前,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8736户,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99万户,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94万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27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6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1户,“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更加完善。

  西安狠抓“产业强市”建设 推动产业链群式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11位

  11月21日,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西安市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中之重,狠抓“产业强市”建设。

  “十四五”以来,西安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亮点频现。

  加快构建“6+5+6+1”现代化产业体系

  西安市加快构建“6+5+6+1”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做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制造、汽车、航空航天产业6大支柱产业,做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光子、增材制造、卫星应用产业5大新兴产业,做优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业6大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文化旅游产业。

  “十四五”期间,西安市在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中跃升10位,位居全国第11名,建成汽车、电子信息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航空产业集群获批全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电连接器、光子芯片、稀有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加速集聚 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西安市创新能力加速集聚,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分别达到334家、286家、33家,空天动力、光伏、输配电等11个产业创新中心挂牌组建。隆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奕斯伟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产能规模及综合竞争力位居国内行业第一。

  不仅如此,西安市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形成千亿级工业企业2家、百亿级工业企业1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5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20家。隆基BC电池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三星闪存芯片扩产等项目建成投产,西安市成功获批国家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和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以产业链群建设为抓手

  不断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11月21日,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四五”期间,西安市重点以产业链群建设为抓手,盯着项目干、围着企业转,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特别是去年以来,西安市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方式,以企业为中心,以政策为牵引,聚焦“小切口”精准发力,推动产业链群式发展。

  在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方面,西安市围绕大飞机、新材料、半导体及光子等10个重点产业链群,按照“一链一方案一措施一清单一图谱”模式,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制定牵引性目标、撬动性任务和针对性政策,实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在企业培育方面,西安市实施分级分类、全生命周期培育措施,持续强化牵引性政策和创新资源供给。同时,针对中小企业“融链难、对接散、创新弱”痛点,构建“三报三征三清单”机制,以“企业主动报名、政府精准征集、清单动态匹配”的闭环模式,推动中小企业深度参与产业链内、链间协同。

  在创新融合方面,西安市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群,梳理产业、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现状,编制产业与科教人一体化创新融合发展系列图谱,探索科产融合工作模式和操作路径,推动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要素协同赋能产业链群发展。

  在产业空间拓展方面,西安市落实工业园区建设和工业用地储备供应攻坚方案,加强工业标准地的储备供应,集中连片推进土地整备,有计划有组织提前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地等项目”,同时,全面梳理全市国有企业各类闲置、低效产业园区和资产,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准入条件,加大盘活利用和工业招商引资力度。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张佳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合并“高龄补贴”复审和“养老待遇领取”认证 陕西高龄补贴新政12月1日起实施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