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网络造谣!近日,女子李某在社交平台发布“三亚潜水被拔氧气管、拍照被欺诈、吃海鲜被调包”等信息,引发广泛关注。11月22日,“三亚警方”发布通报称,李某为吸引网络流量,编造关联三亚的虚假信息,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李某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又是为了流量!近年来,类似这样为博眼球编故事造谣传谣的事件并不少见。有人为博关注,利用AI工具生成“在监狱直播带货”的图片谣言信息;有人为博眼球,以一起普通行车纠纷为原型,刻意杜撰“***司机持刀伤人”等虚假信息;有人捏造“每20个80后就有1人去世”等信息,也有网红自导自演“遭勒索后自杀去世”。
猎奇吸睛耸人听闻,低俗卖惨博人眼球,网络谣言每一次都能精准击中公众敏感神经,引发关注与讨论。这样的谣言信息传播泛滥,既把网络空间搞得乌烟瘴气,更扰乱了社会秩序。而当网友的善意与关注被一次次消耗,社会信任度也会受到影响。不仅如此,如今AI生成的多模态谣言“图片为凭、视频为据”,极大提升了辨别难度,极易让公众陷入 “真假难辨” 的信任困境,也大大增加了辟谣的难度。即便真相公布,虚假信息造成的伤害也难以完全挽回。
谣言的危害远超想象,此次三亚警方及时出手,发布情况通报,扼制谣言传播,并处罚了造谣者,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企图通过编造、散布谣言博取关注、牟取利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若谣言引发严重后果,构成刑事犯罪的,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寻衅滋事罪、诽谤罪等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这类编造、散布不实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重拳出击,严惩不贷,“发现一起消灭一起”,塑造清朗的网络风气。而守护真实、抵制虚假,不仅是法律的责任,更是平台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近年来,网信部门持续整治自媒体造谣等无底线博流量的行为,但对一些置若罔闻、前仆后继的造谣者,还需要持续加大预防和打击的力度。既要事后追责,更要事前预防。对此,平台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方面,优化算法,及时给争议流量降降温,对未经证实的消息进行提醒;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升级智能识别技术,从源头提升对谣言的辨别能力以及及时拦截谣言传播。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诚得人心,要流量不能靠编、也不能靠骗,真相、真诚、真心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有流量有关注,才能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特约评论员 若妍
编辑:王莉文
相关热词搜索: